八年前在中國發生的一幕,今天在東南亞上演了——年輕力壯的打工人,開始從工廠逃離,加入外賣、直播等新興行業。
這些工廠大多為服裝紡織、電子制造、機械生產等勞動密集型產業。
制鞋廠和紡織工廠的用工荒
據越南新聞媒體Vnexpress 報道,2024年春節過后,位于胡志明市古芝縣的Samho鞋廠迎來嚴重的用工荒,崗位空缺1500人。
為了盡快恢復生產,公司不僅開出了700萬至800萬越南盾的月薪(約275至314美元),還為面試者提供車旅費,甚至接連使出多發獎金、住宿補貼、育兒津貼等多個大招,但是兩個月后,也只招到了300多人。
紡織工廠用工荒同樣劇烈。
在胡志明市的新平工業區,一家名為清康的紡織廠急需1000多名工人,但前來應聘的年輕人卻寥寥無幾。
對此,人力資源部負責人譚先生表示:“現在紡織業對越南的年輕人一點兒吸引力都沒有,由于缺少人手,即便公司能接到大量訂單,也無法實現預期產能。”
更離譜的是,一家新開的鞋廠需要招聘9000名工人,負責人使出渾身解數也只能招到5000多人,而且每月還有數百名員工鬧著辭職。對此,負責人無奈地表示已經放棄招聘目標,因為“這壓根兒就不可能實現。”
不斷提升的待遇和不斷攀升的成本
年輕人逃離工廠,慌的不止是老板,還有政府高層。
東南亞的勞工部門不斷出臺新的政策,引導工廠調整環境和待遇,以迎合年輕人的需求。
越南的部分工廠開始為工人供應咖啡、奶茶等飲料,并提供免費的舞蹈課程;也有工廠提高食堂標準,并為員工子女創建幼兒園;越南立訊公司還新修了宿舍,電視娛樂功能一應俱全。
馬來西亞的一些工廠,不再強制員工穿工作服,進而打造出和諧寬松的工作環境。他們試圖讓工廠變得更有魅力,比如空間更大,采光更好,還會播放美妙的音樂。
還有公司放寬了對員工的技能要求,進而將培訓作為工廠成本的一部分。泰國一家招聘公司的總經理Richard Jackson就表示:“工廠要么得為想要的技能多花點錢,要么得在他們需要的能力上妥協。”
有分析認為,最近三年越南的人力成本上漲了20%左右,預計在三到五年內將達到中國的水平。
全球思想文化沖擊
曾經,擁有大量低成本的勞動力資源被當作東南亞的主要優勢之一,但眼下,這個優勢正在逐漸淡去。
年輕人寧愿搞直播,開摩的,出國當保姆,當房地產中介,也不寧愿進工廠。
在全球信息互通的今天,現在東南亞的年輕人,人手一臺智能手機,早已融入全球文化,他們刷臉書和TikTok,聽美國年輕人愛聽的歌,追美國年輕人喜歡的電視劇和真人秀,根本不愿去廠里吃苦。
和父輩相比,這屆東南亞年輕人的思想更開放。在他們看來,生活應該是自由且多元化的,年輕人應該嘗試更多可能,而不是在工廠的圍墻里消耗青春。
數字化、智能工廠是唯一解
有人說,東南亞年輕人不愿進工廠,是因為受直播、網約車等數字經濟沖擊。
但是數字經濟只是一種結果,真正的核心原因是當不再為吃飯而憂愁時,年輕人開始追求自由和自我價值。
相較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枯燥繁重的工作環境,靈活自由的就業形態更讓人向往。
想當年,歐美不愿意吃工廠的苦,把產業鏈簽到中國,中國人不再餓肚子了,遂把低端產業鏈逐漸轉移到東南亞,現在輪到東南亞不愿吃這個苦了。
因此,即使產業鏈再次外遷,未來還是會再次遭遇此種用工荒情況,這也是近些年數字化、智能工廠快速發展的動力之一。
數字化與智能化工廠的建設不僅僅是應對當下用工荒的無奈之舉,更是通向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
通過引入先進的自動化、智能化技術,降低對大量人力的依賴,同時也能為員工創造更具技術含量、更有挑戰性的工作崗位,從而重新吸引年輕一代的目光。
用工荒是對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模式敲響的一記警鐘,不僅是越南,所有制造業老板都應該對用工問題從長計議。
面向顧客,持續改進,實施品牌戰略,必須是
經編未來 無限可能
云展云舒,龍行天下 并人間品質,梳天下纖維
印染機械 首選黃石經緯 印花機 絲光機 蒸化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