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在北京對口支援新疆和田指揮部和國家“一帶一路”政策的指引下,北京時尚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光華紡織集團有限公司、北京佳華泰科技有限公司決定共同投資,在和田市成立京和紡織科技有限公司。
9月的北京,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市民們告別了炎熱的酷暑,開始放慢腳步享受難得的清涼。可是在北京佳華泰科技有限公司,這里卻比以往更忙碌了,籌建之中的新疆京和紡織科技有限公司需要派出建廠先遣隊趕赴萬里之遙的新疆和田。
對口援疆,產業扛大梁
建廠先遣隊領頭的就是時任北京佳泰新材料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的董家琪。董家琪是土生土長的北京姑娘,1983年入職佳泰公司前身北京帆布廠以來,幾乎沒有離開過北京,也從來沒有想過要離開北京。當公司決定派她去和田的時候,董家琪的心中充滿了期待,但是,當她被帶到玉龍喀什河東岸一片荒灘的時候,她被大大地震撼了——她的眼前,是一片一片布滿碩大鵝卵石的茫茫戈壁,在炎炎烈日照射下把眼睛刺得生疼。她萬分驚訝,難道這就是企業未來的廠址嗎?帶著失望、帶著擔心、帶著懷疑、帶著各種復雜的心情,董家琪開始了建廠前的籌備工作。她一遍一遍地給自己打氣加油,沒錯,這里就將是她和新疆京和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為之奮斗的地方。
從2015年9月來到和田,到2016年1月辦完土地手續,董家琪第一次進疆就足足呆了三個多月,連新年都是在和田過的。她深深地體會到了那句民謠的威力——“和田苦,一天要吃半斤土,白天吃不夠,晚上接著補?!?/p>
董家琪回憶說,公司以前在新疆有市場,主要是兩個年輕的業務員在跑。2015年8月,聽說公司要在新疆建廠,當時也沒有意識到新疆公司會跟自己有多大的關系。想不到簽約沒過幾天,領導就讓她過來跑工商注冊、買地、兌現招商引資政策等等這些個手續。盡管當時的和田,社會治安形勢不好,在辦手續的時候也吃了很多很多的苦,可奇怪的是等這些手續跑完了的時候,她突然發現自己喜歡上了這個苦哈哈的窮地方!
新疆地域遼闊,氣候干旱,第二產業發展嚴重不足。2010年中央啟動新一輪援疆戰略以來,針對產業就業不足致貧這個突出問題,更加強調由輸血向造血轉變,產業援疆被擺上突出重要的位置。各級領導明確提出,要堅定不移地發展二產,讓農民轉化成產業工人,這是實現和田地區長治久安之道。
關鍵是產業對路
2015年9月,京和紡織開始籌備建廠,而且把建廠的標準定得特別高。他們的目標是在和田地區設立研發生產基地,生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節能保溫棚房及相關制品,并向新疆、甘肅等高寒地區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推廣。
堅持“科學援疆、全面援疆、真情援疆”,京和紡織就這樣從漫天黃沙的昆侖山下戈壁灘中崛起了。這隊人馬從祖國心臟、舒適的首都北京來到新疆和田,他們除了要“頂得住風沙、耐得住寂寞、扛得起責任”,還要有過硬的技術、一流的產品、澎湃的熱情和潤物細無聲的交流溝通管理技巧。
作為北京產業援疆的標桿企業,京和紡織成立之初就清晰地提出,產業援疆不是產業轉移,更不是落后產能的搬家。京和紡織要做的是全產業鏈搬遷,是產品升級、產業升華,要把一流的技術、一流的設備、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員,直接從北京轉到和田來。
2016年2月,京和紡織廠房建設正式破土動工,僅僅幾個月時間,企業就從一紙合同變成了嶄新的現代化工廠,四座巍峨的穹頂式廠房屹立在玉龍喀什河東岸,成為當地一處地標式建筑。項目實現了當年動工建設、當年達產見效,改寫了和田地區單個工業企業年銷售收入不超過5000萬元的歷史。投產以來,在團隊的努力經營下,已經陸續把織布、涂層、制成品,產業用紡織的全產業鏈生產從北京遷到和田。
董家琪見證了京和紡織從萌芽到壯大的全過程。她說,公司從2015年9月投資建設至今,已完成投資2億元,累計實現銷售收入7億元,實現利稅2200多萬元。5年來,公司為近3000名維吾爾族員工提供了就業崗位,其中337人來自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企業員工月平均工資2750元,基本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膜結構棚房帶來致富技術
京和紡織的成立,除了增加職工就業,改變當地產業工人隊伍的精神面貌之外,還直接改變了當地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給他們帶來了致富奔小康的種植養殖技術。
現年30歲的先海洋畢業于北京重點高校,在擔任公司副總之前,他曾經創造了一個人一只皮包獨闖新疆的佳話。2013年8月,先海洋來到佳泰公司做銷售員的時候,公司剛剛研制出一種新的產業用紡織產品——膜結構棚房。對于什么是膜結構,什么是膜結構棚房,他說不清楚,別的銷售員也說不清楚。
2014年春節回新疆老家過年的時候,他感覺這種棚房能夠改造成新疆的羊圈,于是大膽請纓,主動上門推薦,并且親自動手研究制作了一本關于膜結構棚房的使用說明。憑借著死纏爛打的韌性、不達目標絕不罷休的精神和吃苦耐勞努力拼搏的工作能力,先海洋成功地推銷出去了幾十套羊圈式棚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種羊圈式棚房一經出現,立即在新疆廣受歡迎,成為當地土大棚的升級換代產品。
先海洋說,新疆傳統的羊圈,俗稱土大棚,是用木欄、磚土等壘成,占地很大。采用新型羊圈之后,既保暖又結實,應用的效果很好。與傳統土大棚相比,這種可拆卸的柔性節能保溫棚房不僅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而且不需要增加額外的取暖,主要利用太陽光,當外界氣溫在-25℃左右時,僅靠日照熱源,早晨揭簾時溫室內溫度仍不低于8℃,能保證冬季喜溫性蔬菜的正常生長。
先海洋2014年成功打開了新疆市場,也改變了佳泰產業升級換代的發展方向。總工程師魏曉軍介紹,北京佳泰最早是與挪威企業合作研發出這種膜結構保溫棚房的,在歐洲,人家是用來當住宅住人的。這種產品出來以后,在國內的推廣并不順利,主要是因為這是一種嶄新的產品,跟大多數中國老百姓想象中的住宅又不一樣,怎么用我們自己也說不好。想不到在新疆歪打正著,我們心中高大上的棚房變成了經濟適用的羊圈,一下子打開了我們的思路。
為了把這種高大上的膜結構棚房轉化成真真正正適應新疆氣候條件的現代化羊圈,魏曉軍帶頭開展了技術攻關,經過幾十次反反復復的試驗,在保溫棚布中間又增加了一層企業獨創的“夾心棉膜”,確保北疆地區即使在最冷的冬季連續一周不出太陽,棚內溫度也可以保持在5℃以上。技術革新就這樣在市場需求面前實現了跨越式的突破,也贏得了國家大獎,被國家科技部確認為國內領先水平的科學技術成果,填補了目前市場上該類產品行業標準的空白。
在先海洋看來,一代一代技術革新之后,這種膜結構保溫棚房對于新疆以及與之鄰近的中亞各國來說,太實用了。這些地方,土地荒漠化嚴重,但是光照資源充分,柔性節能保溫棚房技術先進,安裝簡便,恰恰彌補了市場空白,未來前景十分廣闊,企業大有用武之地。
在中央產業援疆政策的強力推動下,新疆的資源優勢正在迅速地轉換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新疆給膜結構保溫棚房提供了市場,膜結構保溫棚房給新疆加快發展提供了平臺。由于這種保溫棚房價格實惠,安裝便捷,還可抵御十級大風,與傳統土坯、磚混日光溫室相比更是大幅度提高30%~40%的土地利用率,而且,甩開了人工加熱這個麻煩事,很快引起新疆領導的關注。在北京援疆指揮部的牽線搭橋下,京和紡織順利誕生,這種簡便實用的惠民產品,在和田已經落地,快速生長成為當地的優勢產業,悄然改變著當地人的生產方式。
在和田市吉亞鄉的金葉村和玉葉村,八百多座現代化柔性節能保溫大棚在沙漠邊緣拔地而起,吸引數千戶農牧民來此種植果蔬、安居樂業。在附近的和田縣、墨玉縣、洛浦縣甚至更遠的喀什地區,京和紡織也拿到了很多訂單。現代化高科技節水農業在南疆蔚然成風,一棟棟柔性節能保溫棚房已經成為當地農民發家致富的利器,一排排新式棚房里,西紅柿、黃瓜、草莓、櫻桃、白蜜瓜正在沙漠深處茁壯生長。京和紡織在和田大跨步發展,不僅打破了當地第二產業不足造成的諸多困境,而且促進了和田農業產業實現升華,完全改變了當地幾千年形成的農業“望天收”的生產局面,也間接改變了當地維吾爾族老鄉的思維定式和生活習慣,真正做到了合作發展、多方共贏。
柔性節能保溫棚房解決了用水用地、冬季保溫問題,打開了和田農業發展的瓶頸,是一種真真正正強產業、惠民生的高技術項目。經過幾年艱苦卓絕的努力打拼,公司業務以京和紡織為平臺,不僅找到了產業更新轉型升級的發展道路,而且攀登上了一個更高的發展臺階。借助“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東風,京和紡織以新疆為基地,面向中亞中東,迎來了一個更高更大的事業平臺。
從北京帆布廠一路走來的北京佳華泰科技有限公司,在時代的浩蕩春風里,堅定科技創新、實業強國的初心抱負,投身全面深化改革、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偉大實踐,揚帆出海、奔涌向前,沖過激流險灘、跨越重重關隘,與傳統的佳泰、新興的京和一道,匯流成為一條波浪壯闊的浩蕩大河,而不斷壯大的佳華泰公司將成為這條大河上借風使力的龍頭大船。這條大船,正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以更加高昂的工作熱情和頑強斗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立足崗位、產業援疆,投身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火熱實踐和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新征程,團結一心、奮發有為,努力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京和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武亮)
面向顧客,持續改進,實施品牌戰略,必須是
經編未來 無限可能
云展云舒,龍行天下 并人間品質,梳天下纖維
印染機械 首選黃石經緯 印花機 絲光機 蒸化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