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9日,中國長絲織造協會二屆五次理事會暨產業發展論壇在江蘇省海安市舉辦。本次會議由中國長絲織造協會、江蘇海安市人民政府主辦,江蘇海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承辦,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協辦。本次會議邀請了有關行業專家、企業負責人共同探討在后疫情時代下,行業的發展大計。
企業“開停兩難”承壓求生存
江蘇省紡織工業協會會長韓平表示,今年上半年,由于受疫情影響,我國紡織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江蘇紡織行業同樣經受了嚴重的沖擊。
他公布了一組數據:今年1~6月,江蘇紡織行業規上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565.84億元,同比減少19.17%;實現利潤總額85億元,同比減少38%。1~6月,江蘇紡織行業規上企業虧損面達40.13%。雖然7月市場緩慢回升,至7月底,江蘇紡織行業營業收入為4310.4億元,利潤總額達到101.4億元,但與去年同期相比,仍分別下降了14.9%和32.8%。
疫情的蔓延,給世界經濟發展前景蒙上了濃重的陰影。世貿組織發布《全球貿易數據與展望》報告預計2020年全球商品貿易將下降13%~32%。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6月發布《2020年世界投資報告》,預計2020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將急劇減少40%。國際研究和咨詢公司全球數據報告指出,在疫情沖擊下,2020年全球服裝市場損失總額將高達2970億美元。
“當今世界經濟形勢嚴峻,國際紡織市場表現出巨大的不確定性。”在韓平看來,疫情讓所有企業經歷了一次大考,要想在這次“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絕非易事。
“全球經濟蕭條導致國際市場需求嚴重萎縮,對以出口為主的我國紡織企業和行業將產生重創。另外,國際政治生態的惡化,進一步加劇了我國對外貿易的困難和不穩定性。”中國長絲織造協會會長王加毅介紹,目前,我國長絲織造行業產品直接出口占比為30%,經服裝等后道加工后再出口約占30%~40%,真正用于國內消費的只占30%~40%,一旦我國對外貿易大幅減少或嚴重受阻,對我國長絲織造產業就會造成較大打擊。
他坦言,當前,部分長絲織造企業如果持續開機,勢必就會繼續增加庫存,資金周轉將會更加困難,資金鏈隨時可能會斷裂。但企業如果停產,就可能會造成員工大量流失,再開工難的局面。在這種開停兩難的情況下,企業面臨的問題概括起來就是一個——應該怎樣“保命”求生存。
國內大循環為主并非封閉運行
2020年,國際經濟、政治環境變化劇烈。在全球疫情中經歷了嚴酷生存考驗的我國紡織企業,下一步該怎么走?
面對錯綜復雜的市場形勢,“雙循環”成為當下熱詞。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指出,全球需求不振的態勢將長期存在。新形勢下,我國內需消費市場的重要性在強化,隨著外部環境和我國發展所具有的要素稟賦的變化,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而內需潛力正在不斷釋放。
“在新格局下,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呈現出更加集約化、智能化、綠色化、全球化的新特征。”孫瑞哲表示,集群已成為制造環節集約化發展的主要特征,集群內規上企業戶數約占全國紡織行業規上企業總戶數的41%,主營業務收入約占43%,利潤約占45%。行業智能化轉型加快,智能化生產、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等新模式新業態發展迅速,產業鏈、供應鏈更加柔性化、精益化、協同化。制造體系向生態化、綠色化方向加快轉變。廢舊紡織品回收、分揀和再利用的產業體系正在形成。目前,中國企業在海外設立紡織服裝生產、貿易和產品設計企業分布已經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2019年,我國紡織行業對外投資總額達12.95億美元,同比增加31.87%,占全國制造業對外投資比重為8.8%,同比上升3.6個百分點。
孫瑞哲特別強調:“雖然市場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但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我國紡織行業是全球紡織價值鏈合作和產業轉移的重要組成,只有融入世界潮流,才能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實現更好地發展。”
孫瑞哲還針對長絲織造行業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表示,行業要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打造高品質、高質量、高責任、低成本的供給體系,提升制造環節的科技含量;要加大研發投入,強化成果轉化,重點突破智能化生產軟件和高端織造裝備核心關鍵技術;要提升制造環節的集約化水平。企業可以通過并購、聯合,整合優質資源、延伸產業鏈,進一步做大做強。
加強產品技術創新謀發展
正如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紡織處處長曹庭瑞所言,疫情帶來危機,但危機同樣孕育新變化。受疫情影響,我國紡織服裝企業銷售遇到較大困難,經濟效益普遍低于往年同期。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企業因生產銷售口罩、隔離衣、防護服等防疫物資,業績同比實現了增長,一些企業則在硬件、軟件上升級,以過硬的產品和創新的技術轉危為安。
在中國長絲織造產業發展論壇上,多位行業專家和企業負責人針對行業創新技術成果及技術經驗進行探討交流。
浙江盛發紡織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文龍介紹了由盛發集團投資成立的浙江捷凱實業有限公司的情況。該公司主營寬幅家紡面料研發、生產、銷售,引進了變頻環保高密高紡多臂噴水織機及配套設備500臺套、意達劍桿大提花80臺、加彈設備8套、分條整經設備10臺,形成了年產8000萬米高檔織物面料的生產能力。在建廠之前,該公司還邀請江蘇省紡織工業設計院對建筑與工藝進行一體化設計,其綜合節水能力及工藝技術水平在國內紡織織造業中處于領先地位,引領示范紡織產業轉型提升。
據了解,目前,捷凱公司年利稅達到4000萬元。同時,項目引進設備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節水效果非常顯著,生產全過程達到污水零排放,實現年節水25萬噸。
今年,浙江臺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大動作不斷,啟動了上海研發中心的建設。據了解,該項目預計總投入約3億元,建筑面積達3.5萬平米。公司還投資了1億元,建設“智能物流系統升級改造”項目,并疊加5G技術的應用,將進一步實現公司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該公司總經理沈衛鋒表示,如今,企業生存的首要條件就是要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臺華新材將推動企業的智能化提升和技術改造,提升產業鏈競爭力。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對企業而言更是如此。“在這個‘信心比黃金重要’的時刻,我們更要將注意力放在提升自家產品的品質上面,放在關注新技術、新的傳播模式以及用戶市場上,這遠比一味憂心疫情影響要有意義。只有如此,企業才能真正擁抱變化,實現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沈衛鋒說。
面向顧客,持續改進,實施品牌戰略,必須是
經編未來 無限可能
云展云舒,龍行天下 并人間品質,梳天下纖維
印染機械 首選黃石經緯 印花機 絲光機 蒸化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