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上課就迫不及待地將所學所悟的嶺南紡織服飾文化融入到新學期的課堂中來,T恤設計中的圖案設計,學生們親手編織裝飾畫收獲了意外的驚喜!”近日,來自潮汕職業技術學院的學員沈小麗老師將自己參加培訓后的教學效果反饋回嶺南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今年8月3日-30日,像沈小麗一樣,來自廣東省各高職院校20余名骨干教師齊聚在嶺南師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系“充電”,參加廣東省2020年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項目“緊缺領域教師技能傳承創新”——嶺南特色紡織服飾類國培班,學習探討傳承嶺南特色紡織服飾文化,他們很快將自己的學習成果應用到新學期的課堂上。
“嶺南紡織服飾文化是嶺南文化歷史變遷的一個縮影,長期融合、創新、升華而自成這一區域的紡織服飾文化體系。”國培項目負責人、嶺南師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沈晶照副教授介紹,這次培訓采用理論聯系實踐的方式,深入挖掘嶺南服飾的文化價值,將其產品化、市場化和品牌化,通過高校的教學與科研平臺,為保護、傳承、創新嶺南服飾培養人才,共同打造嶺南服裝與服飾設計的新高地。
這次培訓讓參訓學員充分了解、體驗、傳承嶺南優秀傳統文化,重點指導參訓教師進行嶺南特色傳統工藝學習,產品設計、教學演練、理論研究、專業技能實踐,參與嶺南特色傳統工藝科研課題項目等工作。
“讓傳統遇見科技,讓非遺遇見時尚,記奢華遇見純樸。”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院長金憓教授應邀為學員分享了“非遺香云紗服飾創新設計策略研究”。她從發掘香云紗中華傳統文化的古典之美,到展示香云紗羽化成蝶之路,講述了自己“堅持文化自信塑造新視野”的經歷和獲得的成果,讓學員耳目一新。
本次培訓學員深入雷州7天學習當地的蒲草編織技藝。學員們親自下田割蒲草,自己動手下鍋染色和舂草,從起頭、穿邊簡單的基本手法到織角、織花復雜的成品,體會到編織工藝品的外觀對手法要求很高。通過對原生態材料的編織技藝的深度掌握,交上了草編蒲扇、草編香包、草編裝飾、裱框等風格各異的蒲草作品。
雷州陶瓷技藝傳承與實踐、中草藥植物染、嶺南文化創新設計與實踐等系列富有嶺南文化特色的課程,讓學員不僅深入掌握了傳統技藝,還了解其背后的生活、生產方式和文化傳統,非遺融入服裝紡織文化中,并賦予傳統技藝新的美學內涵及價值。
來自廣州涉外經濟貿易職業技術學院的朱新民老師說:“上課老師們的敬業精神、工匠精神讓我欽佩,所學知識給了我教學和科研的新角度。”
面向顧客,持續改進,實施品牌戰略,必須是
經編未來 無限可能
云展云舒,龍行天下 并人間品質,梳天下纖維
印染機械 首選黃石經緯 印花機 絲光機 蒸化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