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服裝生產企業遭遇訂單荒等難題,但在杭州市余杭區,有一家今年1月才成立的服裝生產企業,2月下旬復工后不久,生產線就滿負荷運轉開了,眼下員工還得晚上加班加點趕訂單,企業還在大量“招兵買馬”擴產能。
這家企業就是浙江秒優服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秒優服裝”)。3月至今,該公司每月能接到100多個訂單,生產4萬余件成衣。
這是一家怎樣的公司?為何能在當下“逆勢而上”?近日,記者走進該公司一探究竟。
智能制造“全副武裝”
生產工序按秒計時
來到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美嘉標園區,遠遠就能看到5號樓上“秒優智造”四個大字。
秒優服裝總經理羅玉蘭領著記者來到二樓——智能服裝生產車間。記者看到,機器人、傳感器以及軟件系統將生產線“全副武裝”,車間墻上還有大屏顯示著各條生產線的生產狀況。
這些智能生產線如何運作?以吊掛生產線為例,這里利用吊掛機器人完成服裝物料傳送——當一位工人完成了一件衣服A工序后,將半成品放到吊掛機器人上,機器人就會根據設定的程序精準地將半成品送到下一環B工序工人所在工位。
生產線上工人、工序的所有數據,都會實時傳統到系統。根據這些數據分析,羅玉蘭就能知道每一刻每一個訂單的完成進度、哪個環節耗時過長以及是什么原因導致的。“通過智能化、數字化的生產線管理,我們能夠將每一件衣服的生產時間壓縮到最少。”
在推框生產線上,記者看到有一個顯示器上不停地循環“1-240”數字。羅玉蘭告訴記者,240秒是生產一件女士小西裝的標準時間。“只要每位工人的每道工序都按標準時長完成,就可以實現。像連衣裙時間會更少,只需要100多秒。”
全流程標準化管理
新品設計生產交付最快7天
隨著服裝領域電商渠道、電商品牌的興起,以及消費者個性化消費趨勢加強,服裝行業對供應鏈提出了新需求——柔性、快反。前者要求靈活生產,后者要求小批量。
秒優服裝滿足的正是這個市場新需求。雖然疫情全球蔓延導致外貿出口需求減少,但直播電商等帶動了國內電商服裝市場壯大。
記者了解到,秒優服裝每月會接到100多個訂單,每個訂單款式不一樣,最多的數量也不過千件,少的只有幾十件。這些訂單,大多數來自淘寶店鋪。
電商服裝品牌的特點,就是訂單量多、成衣件數少、交付周期短。而通過智能制造和全流程標準化管理,秒優服裝不僅能夠實現柔性生產,還建立起具備柔性快反能力的服裝供應鏈網絡,最快7天可完成一款新品的設計生產交付周期。
為何能做到這樣短的生產周期?
“其實,我們以前是幫忙服裝企業進行數字化改造的。”羅玉蘭告訴記者,秒優服裝的關聯公司秒優大數據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秒優大數據”),是一家服裝領域提供智能制造解決方案的企業,擁有自主研發的全套服裝管理生產軟件,服務服裝生產企業累計達200余家。
專注服裝行業多年,秒優大數據積累了大量的行業資源、經驗和數據。比如,該公司將成衣生產工藝拆分成118個標準動作并打上標簽,實現標準化操作;形成獨有的面輔料供應鏈數據庫,實現訂單與物料精準匹配等。
新生產線開始投用
還要新招150位一線工人
8月初,秒優服裝四樓的一條羽絨服生產線正式投用,新招的50余位工人正在工位上不停地忙碌著。旁邊另一條羽絨服生產線也投用在即,正在等待工人到崗。
最近這段時間,羅玉蘭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為兩條羽絨服生產線招滿150名工人。加上現有的240余名工人,到8月底,秒優服裝的在崗工人將達400人。
為何秒優服裝有如此大的用工需求?羅玉蘭說,主要還是訂單量充足。秒優服裝的生產模式與傳統服裝企業不同,柔性生產線和小單快反模式,讓他們滿足電商服裝品牌的需求;而國內電商服裝品牌的發展,正在直播電商等帶動下不斷發展。此外,秒優服裝也在打造自身的服裝品牌,也是供應電商渠道。
那么,為何擁抱智能制造的秒優服裝,仍需那么多工人?羅玉蘭告訴記者,這與服裝行業的特性密不可分。“成衣制作,主要是通過工人操作機器來完成,不可能直接由機器來完成。服裝車間的機器換人,主要是物料傳送、搬運等。”
在羅玉蘭看來,智能車間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生產力的解放以及產品品質的提升。
來自四川的趙洪,今年3月入職秒優服裝,是一名生產線質檢員。他告訴記者,相比于去年在傳統服裝企業工作,今年的工作輕松了許多。“假如一件衣服有問題,我可以直接在工位機上選擇問題的類型,并通過機器人把這件衣服傳送到相關工序的工位上。”他說,以前,他需要在車間里不停地跑來跑去,跟工人們不停地解釋哪里有問題需要改進。
面向顧客,持續改進,實施品牌戰略,必須是
經編未來 無限可能
云展云舒,龍行天下 并人間品質,梳天下纖維
印染機械 首選黃石經緯 印花機 絲光機 蒸化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