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駐南充市蓬安縣興旺鎮黑白寺村隊員、農業碩士陳寶瑞,忙碌的臉上露出滿滿的喜色,他帶領村民飼養的新蠶種--僵蠶成功了,豐收在望。5月22日,在南充市蓬安縣興旺鎮黑白寺村蠶桑扶貧產業園一間蠶房,村民們或分揀僵蠶或擺順調形或準備晾曬,現場一片忙碌。
“僵蠶主要用于制藥,飼養僵蠶與養蠶營繭相比,可以節省約三分之一的桑葉和勞力,還能賣出好價錢。”陳寶瑞說,本季在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蓬安縣農民工服務中心提供蠶種、共育并全程技術指導下進行試養,預計可收僵蠶100公斤以上,“今年針對疫情對繭絲綢市場的影響,僵蠶價格相對穩定,產值比普通養蠶可高出30%左右。”
蓬安縣興旺鎮黑白寺村為脫貧新村,歷來就有栽桑養蠶的傳統。近年來,當地把發展桑蠶產業作為群眾脫貧致富的主抓手,幫扶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與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蓬安支公司幫助建立起“蠶桑扶貧產業園”,主要開展僵蠶飼養、彩色蠶生產、生態果桑采摘、林下養殖等,發展生態高效蠶桑綜合產業。
“產業園采取‘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覆蓋了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8戶74人。”該村駐村第一書記周和平介紹,在村黨支部的引領下,依托蠶桑產業優勢,以勞動力、桑樹資源、土地入股等方式,形成貧困戶與村集體相結合的利益聯結機制,既有效解決了無勞動力貧困戶增收問題,又解決了村集體經濟收益問題。
據介紹,合作社每年所獲得的收入,人工工資支出、采摘桑葉、消毒防病及蠶種等成本,約占總收入的80%。剩下的20%,10%用于貧困戶的分紅,10%作為村集體收益。
“像王瓊花、楊秋芬這樣有勞動力有技術的貧困群眾,每批次養僵蠶可有1000元務工收入,僅僵蠶一項,家庭年收入逾4000元以上。”駐村隊員李可賢說,在蠶桑產業發展中,還堅持錯位發展和注重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運用,以為村民脫貧增收和村集體經濟創收提供強勁動力,預計全年蠶桑產業人均增收近千元。
面向顧客,持續改進,實施品牌戰略,必須是
經編未來 無限可能
云展云舒,龍行天下 并人間品質,梳天下纖維
印染機械 首選黃石經緯 印花機 絲光機 蒸化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