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中國絲綢博物館)鄭州工作站揭牌儀式暨仰韶時代絲綢發現新聞發布會在滎陽市舉行
12月3日上午,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中國絲綢博物館)鄭州工作站揭牌儀式暨仰韶時代絲綢發現新聞發布會在滎陽市舉行。
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長曹鴻、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鄭小玲、鄭州市副市長吳福民等有關領導及滎陽市領導王效光、任莉參加活動。
儀式上,曹鴻與吳福民共同為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中國絲綢博物館)鄭州工作站揭牌。在仰韶時代絲綢發現新聞發布會上,與會領導、專家介紹了汪溝遺址絲綢發現的考古學背景及汪溝遺址絲綢研究的情況,并就記者提出的問題進行了一一解答。
據了解,作為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載體,絲綢起源一直以來就是許多研究者十分關注的重要課題。2015年以來,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國絲綢博物館聯合向國家文物局申請“尋找中國絲綢起源”項目。隨后,雙方組織優秀技術骨干力量,先后在鞏義雙槐樹遺址發現了仰韶文化時期的骨雕家蠶造型遺物,在滎陽市青臺遺址發現了絲綢等,這些重大發現確切證明了中國古代早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已經開始家蠶制絲,為我國紡織品文物保護提供了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在滎陽市青臺遺址,考古研究者還發現了9個由陶排列成的一處類似于北斗星形狀的遺跡,組成一個北斗九星的造型。后經鑒定和論證后一致認為,青臺遺址發現的“北斗九星”標志物大小與天體實際亮度基本一致,為天文遺跡無疑。
鞏義雙槐樹遺址和滎陽青臺遺址同屬于黃河流域的重大考古新發現,是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系統講好“黃河故事”的寶貴遺產和重要的黃河文化組成部分。在滎陽市青臺遺址聯合建立中國絲綢之源研究鄭州工作站,既促進了中國絲綢研究單位與考古科研基地的強強聯合、強力協作,也為鄭州地區進一步加強紡織品文物保護事業和“中國絲綢之源”探尋工程創造了重要的研究平臺,為探尋絲綢起源、探索新的方法提供了先進技術和優秀人才保障。
面向顧客,持續改進,實施品牌戰略,必須是
經編未來 無限可能
云展云舒,龍行天下 并人間品質,梳天下纖維
印染機械 首選黃石經緯 印花機 絲光機 蒸化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