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步伐從未停止,上至宇宙、下至海洋,但凡人類能探索得到的都是夢開啟的地方。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海洋權益、空天權益的維護衍生出一系列突出成果:中國自主研發的航空母艦正式下水;“蛟龍號”在馬里亞納海溝完成下潛7062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創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我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完成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建成我國第一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
在這些重要成果的背后,都有著東華人的默默奉獻。日前,201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獲得者、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孫以澤團隊攜獲獎項目“高性能特種編織物編織技術與裝備”參加第21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又一次展現了東華人科研報國的情懷。
特種繩纜變身編織物“特種兵”
人類發明文字之前曾用過結繩記事。記事、捆綁、吊物……小小的繩子用處可不止這些!隨著材料、編織工藝與裝備等技術的發展和綜合應用,傳統的繩纜已演變成高性能特種編織物,成為“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最后救命繩,“科學”號科考船深海數據實時傳輸的“通訊兵”,某型航母系泊、錨泊的依靠,還為大洋上移動雷達站、981系列鉆井平臺保駕護航,為我國近海監測、海洋國土安全提供偽裝和維護等。
高性能特種編織物是指用高性能纖維經特種編織技術與裝備編織成型的繩纜、帶、網和管類編織物。它是航空航天、國防軍工、海洋開發等國家戰略和重要民生的特需產品。而如此關鍵的產品在研制生產上卻擁有巨大的技術難度。
針對高性能特種編織物的精確成型要求,孫以澤團隊與行業龍頭企業合作,開展了近十年的科研攻關,最終形成了特種編織物數字化設計與精確成型理論,提出了無接頭扣環繩纜、多層復合繩纜、特種管類編織物等多類型特種編織物自動編織技術,研制了五大類特種編織機成套裝備,實現了成型工藝參數精確調控、產品精確成型和高性能化,填補了多項國內外空白,滿足了我國尖端國防和重要民生領域的諸多重大需求。
“做科研應該是我最大的興趣吧”
機械工程學院是東華大學建校初期的三大系之一,有著悠久的辦學歷史。2003年,孫以澤來到東華大學擔任機械電子工程學科帶頭人后就意識到,絕不能脫離學校的紡織特色,于是便與團隊一起扎進了紡織機械和產業用紡織品領域的研究,一干就是十幾年。
“說實話,我的興趣很少,做科研是我最大的興趣吧。”即使別人忙著各種節日狂歡時,孫以澤團隊仍在默默地加班苦干。在他心里,帶團隊最緊要的就是整個隊伍對所從事事業的忠誠和堅守。比如,團隊曾在碳纖維復合材料大尺寸結構件預成型體的研究中久攻不克,前前后后花了一年時間才解決問題,但始終沒影響大家做好、做成功的決心和信心。
“不能遇到一點‘硬骨頭’就打退堂鼓,國家急什么我們就做什么,要始終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讓我們的成果落地!”也正是這樣的信念和精神,支撐著團隊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繼續忘我前行。
面向顧客,持續改進,實施品牌戰略,必須是
經編未來 無限可能
云展云舒,龍行天下 并人間品質,梳天下纖維
印染機械 首選黃石經緯 印花機 絲光機 蒸化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