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提到“三八”企業,人們心情頗為復雜。
一方面,始建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的八一毛紡織廠、八一棉紡廠和八一制糖廠,曾是當地的驕傲,紡出了新疆第一縷紗、織出了新疆第一匹布、榨出了新疆第一塊方糖,承載著兵團廣大干部群眾難忘的記憶。
另一方面,行業有起伏、企業有興衰,這幾家工廠在上世紀末相繼陷入困境、破產重組。“三八”企業所在的石河子市西工業園區,漸成一條工業“銹帶”。
如何“除銹”?如果大刀闊斧,將閑置廠房全部拆除重建,可快速見效。但八師石河子市黨委認為,這種“刮除法”過于浪費,后遺癥多。經過調研,他們最終選擇了“植入法”,即向老廠區注入新功能,實施“退二進三”,讓產業“天花板”成為發展“起跳板”。
“西工業園區是新疆現代工業的發源地,要留住‘根’,把一些老舊廠房利用起來,繼續發揮作用。”八師石河子市黨委書記董沂峰表示,作為“軍墾第一城”,石河子應突出軍墾文化特色,讓閑置設施擔負新使命,建設“八一記憶”文化產業園,發展文創、電競等產業。
吳國華是西工業園區管委會負責人,雖然職務中有“工業”兩字,現在卻主要和服務業打交道。他告訴記者,原“八棉”占地約300畝,廠區的操場、科研樓、辦公樓和道路,將改造為軍墾文化園、紡織博覽園、八棉博物館和美食廣場。
“讓承載‘工業記憶’的舊廠房與軍墾文化牽手,一定會擦出‘火花’,培育形成新的市場潛力。”吳國華表示,一批老廠區由此重獲新生,西工業園區將成為石河子文旅產業新地標。
實際上,已有舊工業設施“脫胎換骨”。八師副師長馬朝鑫告訴記者,去年,為西工業園區供電的西熱電廠關停,電廠附屬的大型儲煤倉被一家影視公司看中,計劃改造成影視棚。
如果說西工業園區轉型是另辟蹊徑,那么天業集團通過科技攻關突破“天花板”,就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坐落在石河子的新疆天業集團公司,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特種聚氯乙烯樹脂生產企業。過去,應用傳統電石法生產聚氯乙烯,電石廢渣難以處理,成為企業發展的“攔路虎”。為此,天業集團開展攻關,改造了傳統生產工藝,打造了國內首條“煤電—電石—聚氯乙烯—電石渣—水泥”循環產業鏈。
“通過科技攻關,企業站在了新的發展起點,打開了上升新通道。”天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曉玲告訴記者,企業共有1.5萬名員工,其中科技人員就有3000名;公司開展的系列創新工程,是突破產業“天花板”的關鍵。
面向顧客,持續改進,實施品牌戰略,必須是
經編未來 無限可能
云展云舒,龍行天下 并人間品質,梳天下纖維
印染機械 首選黃石經緯 印花機 絲光機 蒸化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