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料縫合、褶皺懸垂、色彩疊加……鄒紅燕用鼠標在電腦屏幕上“飛針走線”,游刃有余。一件連衣裙在她眼前正完成數字化成樣,幾天后,這款數字樣衣將登上國際訂貨會現場。
在中國東部沿海城市威海,這樣的3D服裝設計技術大大縮減服裝從設計到成衣的時間成本,也拉近一家傳統中國服裝外貿企業與國際時尚名牌間的距離。
作為一家主要從事外貿服裝代工的企業,迪尚集團已經完成從來料加工向設計制造的轉型。服裝加工這一中國傳統產業,在新舊動能轉換的推動下正迸發新的活力,更多的“中國設計”正在為世界“量體裁衣”。
國際視野打造全供應鏈服務體系
今年35歲的鄒紅燕畢業于歐洲設計學院。作為集團的一名設計師,她正和迪尚一起“朝外看”“向外走”。
“我想為集團帶來更多的國際化設計元素,讓世界看到中國設計的衣服。”鄒紅燕說。
讓這家傳統服裝外貿企業實現轉型的不僅是鄒紅燕這樣的設計人才,也是它多年來不斷耕耘打造的全供應鏈的高質量服務和全球視野。
據迪尚集團董事長朱立華介紹,作為一家以代工為主的中高端服裝生產企業,迪尚為近500個國際知名服裝品牌提供全面的供應鏈管理服務和產品生產。以日本為例,排名前十的服裝企業中,有9家與迪尚開展合作。
“中國服裝生產能力強、效率高,總能將我的意圖實現到產品設計方案和產品上。”迪尚的俄羅斯客戶斯維特拉娜·納烏莫娃說,與迪尚開展羽絨服業務合作4年來,她每年都有約一半時間在迪尚,甚至還在這里有工位。
支撐迪尚效率的,是迪尚50多個專業服裝生產廠、800多家配套協作企業、衛星工廠。目前迪尚在緬甸、柬埔寨等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布局生產基地,觸角不斷延伸。
2018年迪尚為全球生產中高端服裝超過1億件,2018年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23億元。
研發設計書寫傳統服裝外貿新篇章
除設計師身份,鄒紅燕還是迪尚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經理。她的母親曾經從迪尚的一線工人做到負責生產的廠長。
與母親那一代員工重復枯燥的來料加工相比,鄒紅燕的工作有更多的自主和創新性。
代工生產的同時提供自主研發設計,正是迪尚近年快速發展的強大動力。
將半杯水淋到一件夾克上之后,迪尚集團第二十事業部部長孫崇濤輕彈夾克,水珠掉落后夾克表面沒留下一絲水漬。
“這是我們自己研發的防水防風面料。”孫崇濤說,第二十事業部主打的戶外運動服裝,對防水、防風等功能要求較多,功能開發是事業部的創新重點。
在國家紡織面料館迪尚面料中心,國內外3000多家面輔料供應商的產品資料“聚集一庫”——每種材料的質地、交貨周期、價格等信息,形成面輔料的源頭數據流。
“以前我們經常帶客戶去江浙看面料,現在可以在網上將素材提供給客戶,更加快速有效。”迪尚供應鏈經理張曉騰說。
上世紀90年代初,各類服裝企業迅速興起。沒有話語權,動輒被中間商壓價、扣款、甚至賴賬,是當時包括迪尚在內的服裝外貿企業之痛。
如今迪尚已打通外貿“中梗阻”,在美、英、日、韓等國設立貿易公司,形成覆蓋歐美和亞洲主要國家的直通渠道,對接下游客戶。
中國設計為世界量體裁衣
“只有夕陽企業,沒有夕陽行業,不斷推動產業升級,就是行業希望所在。”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會長曹甲昌說。
近年來,服裝外貿行業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成本上升、認知度不足等問題。致力于打造全球服裝行業頂級的供應鏈服務商的迪尚,專注主業、因時而動。
從面料選擇、服裝設計,到最終的成衣生產,迪尚已邁入數字化設計制造大門。新潮的生產方式和應用場景,也在迪尚開始落地,推動迪尚進一步走向高質量發展。
4個攝像頭繞人體一周,1分鐘就可以完成身高、肩寬、腰圍、腿長等數據采集,1周以內就能為客戶生產出合身稱意的時尚服裝——這是迪尚最新推出的個性定制業務。
“面料、細節、紐扣都可以自主選擇,基本不會出現‘撞衫’。”迪尚個性定制中心的男裝量體負責人劉元帥說,數據庫里僅男裝襯衣的面料就有1000多種可選,配合領口、袖口等不同選項,可形成上億種組合。
穿行在距離威海約11000公里外的紐約曼哈頓區哈羅德廣場,朱立華經常能認出路人身上的衣服是由迪尚集團設計生產。迪尚已成紐約前三大百貨公司主要供貨商。
朱立華的夢想,是通過迪尚等企業的設計能力,讓中國成時尚前沿。他說:“我希望人們未來談起時尚,能想到是中國的設計和生產,在為世界量體裁衣。”
面向顧客,持續改進,實施品牌戰略,必須是
經編未來 無限可能
云展云舒,龍行天下 并人間品質,梳天下纖維
印染機械 首選黃石經緯 印花機 絲光機 蒸化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