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安踏體育、方源資本、 Anamered Investments及騰訊組成的投資者財團宣布,成功完成自愿性建議現金收購亞瑪芬體育公司(“亞瑪芬體育”)所有已發行及發行在外的股份的公開要約。根據最終收購要約結果,接受要約收購的股份約占亞瑪芬體育所有股份及投票權的94.98%(不包括亞瑪芬體育或其他子公司持有的股份)。
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丁世忠先生表示:“今天對于每一位投資者財團成員及亞瑪芬體育,均是一個重大的日子。收購要約的成功讓我們能攜手改變全球體育用品行業的未來 —— 一個為全球各地消費者、體育愛好者和專業人士提供更佳表現、經驗、更高滿足感及享受的未來。投資者財團集結深諳中國市場、新零售和高端運動服飾的頂尖專家,作為其中一員我們深感興奮。在未來幾個月,我們將與亞瑪芬體育的精銳團隊緊密合作以完成私有化進程,并策劃出能充分發揮其未來潛力的增長計劃。我謹代表安踏集團及投資者財團,歡迎亞瑪芬體育全體成員加入我們組成一個新的大家庭!
為使其余股東的股份可以接受收購,投資者財團決定根據收購要約的條款及條件開展一個后續要約期。后續要約期將于芬蘭時間2019年3月13日上午9:30開始,并于芬蘭時間2019年3月27日下午4:00結束。在后續要約期期內,要約收購可根據要約收購的條款及條件所載的接納程序予以接納。接納具有約束力,且不得撤回。
投資者財團將于2019年3月28日前后公布后續要約期期內有效收購股份之初步百分比,并于2019年4月1日前后公布最終百分比。后續要約期期內有效收購股份之要約代價將于二零一九年四月二日前后予以支付予股東。接受收購的股東收取款項的實際時間將取決于金融機構進行付款程序所需的時間。
安踏收購Amersprots歷程回顧
·2018年9月11日,安踏發布公告向Amer Sports發出初步收購意向
·2018年9月18日,安踏發布聲明,宣布聯合私募基金FountainVest Partners方源資本組成財團,收購Amer Sports計劃。
·2018年12月7日,安踏體育、方源資本、 Anamered Investments及騰訊組成Mascot Bidco Oy公司收購要約Amer Sports。
·2019年2月21日,安踏發布公告稱,要約收購的條款及條件保持不變,延長收購時間。
·2019年3月8日,安踏發布公告稱,關于收購芬蘭公司亞瑪芬體育(Amer Sports Corporation )一事,接納要約收購的股份占亞瑪芬體育約94.38%的全部股份及投票權。
安踏46億歐元收購歐洲大牌
值不值?
丁世忠:并購價值難用金錢衡量
在很多中國人看來,這個金額是如此之高,外界并不看好安踏收購Amer Sports(亞瑪芬)。
日前,在香港舉行的2018年業績發布會現場,70%的媒體提問都圍繞著這次天價收購案,其中不乏敏感問題。但丁世忠看上去心情不錯,時不時與兩邊的總裁鄭捷、銷售總裁吳永華微笑交流。
“Amer Sports旗下品牌是很難用錢去衡量的,這些品牌不是短期能夠用錢能夠塑造的,該公司旗下品牌在各個領域都很專業。我們買Amer Sports很重要的一點是,看重他們在中國市場的增長空間,同時這家公司的許多品牌在全球也有足夠的影響力。”發布會上,丁世忠強調自己的收購邏輯。
這次走鋼絲般的跨國收購,是丁世忠實現內心深處多年夢想的一次罕見的歷史契機!
丁世忠不止一次說過,“要做世界的安踏,而非中國的耐克。” 如今,安踏體育市值早已突破千億港元,成為國內體育運動品牌的第一,在全球范圍內僅次于耐克和阿迪達斯。
在收購Amer Sports、邁向國際化的同時,安踏集團近日更是用一份“再創上市以來最好成績”的財報來證明自己為收購做好了最基礎的準備——如何讓原有品牌與新品牌協同作戰,同步保持快速且健康地成長?而今,丁世忠和他的國際團隊,用這份傲人的成績單尤其是FILA的成長路徑證明,做一個國際性的品牌管理公司,他們已經初步做好準備了。
那么丁世忠到底做了哪些準備?讓他有如此勇氣,敢于吞并國際體育巨頭Amer Sports(亞瑪芬)?
新收購難用錢衡量
財報顯示,2018年安踏營收首次超過200億元,達241億元,同比增長44.4%。這個增速是安踏上市以來最好的成績,過去10年里安踏的營收增速大多在20%左右。在掙錢能力方面,安踏去年經營溢利57億元,同比增長42.9%。毛利率同比提升3.2個百分點至52.6%。
財報會上最受關注的是,去年12月以安踏為首的中國財團斥資360億元收購芬蘭體育用品集團Amer Sports,這家公司旗下擁有包括始祖鳥在內的數十個高端運動品牌。安踏方面拒絕回答收購的具體細節,只是強調收購完成后會公布。
目前安踏收購Amer Sports正在有序推進中,已經獲得包括墨西哥、澳洲、土耳其、中國、歐盟等要約收購主管機構的批準。安踏總裁鄭捷稱,接下來還有90%股東的批準,剩下的就是交易兌現等環節,預計收購交割完成要到3月底。
“我們買下Amer Sports主要看中中國市場的增長空間,該公司旗下品牌在各個領域都很專業,并且在中國的銷售規模很小。”丁世忠如是說。
與巨頭的差距還很大
早在2012年安踏成為本土體育用品老大時,丁世忠就瞄準了耐克和阿迪達斯。他辦公室的書柜上,《孫子兵法》與耐克創始人菲爾·奈特(Phil Knight)所著的《鞋狗》比肩而立。他還告訴媒體:“以前他們(耐克與阿迪)讓我們睡不著覺,現在我們也要讓他們睡不著。”
雖然從財務數據上看,安踏與兩巨頭的差距在縮小,但依然很大。
從市值層面看,2017年7月,安踏市值突破740億港元,成為全球第四大體育用品公司;2018年1月,安踏市值沖破千億至1005.37億港元,反超安德瑪,全球排名僅次于耐克與阿迪達斯。2月26日,受財報拉動影響,安踏股價漲0.11%,總市值1181億港元(約150億美元),而耐克的市值為1340億美元,是安踏的8.9倍。
歐瑞國際數據顯示,2017年耐克和阿迪達斯在國內體育用品市場分別占16.8%和19.8%的份額,位居第二和第一,安踏排名第三所占份額為8%,FILA占有2.6%的份額,排名第九。作為本土體育用品行業老大,安踏任重道遠。
品牌價值上,根據“2017全球最具價值50大時尚品牌”,安踏是增速第二高的品牌,品牌價值增長67%至20億美元,排位從2016年的第46名上升至第35名。2018年同份榜單上,安踏是第28名。
穩坐榜單第一寶座的是耐克。阿迪達斯則用一年時間,完成了從第五名到第四名的爬升。品牌競爭的差距更大,耐克、阿迪達斯兩大主品牌實力強大,在設計與科技創新上都重金投入,安踏主品牌的用戶認知仍停留在平價、實用上。
某種程度上,安踏主品牌的品牌力還弱于李寧。近幾年,李寧主攻設計,借助國潮東風登上紐約國際時裝周,收割了一大波年輕擁躉。而安踏主品牌從2018年下半年才推動“品牌重塑”,意欲更貼近一、二線年輕人,但進展緩慢、至今未有階段性成果。
“這是一個企業的DNA決定的。安踏是生意導向的企業,看最大的市場在哪,怎么更容易接觸到這個市場,更容易產生交易變現,從集團角度布局。李寧站在單一品牌的角度,在軟實力塑造上做了很多努力。”張慶如是評價。
補中高端短板
安踏收購的品牌都有一個特性,定位中高端,這表明收購的目的是為了補中高端短板。丁世忠說,安踏門店拓展,主品牌安踏主要以三、四線城市為主,FILA面向一、二線,迪桑特是針對超一線。一句話道出了安踏與收購品牌的差異化。
安踏的大本營在三、四線城市,客戶群體是“窮屌絲”,想要進軍一、二線城市,拿下中高端用戶很難。而這是一個品牌想要長遠發展的必經之路。
李寧曾試圖突圍至一、二線城市,俘獲中高端消費者,但改logo、換口號、提價格的一系列舉措最終失敗了。李寧的根基也因此被動搖,2010年達到頂峰后就急轉而下,最終丟了老大的寶座。
面對耐克、阿迪達斯的下沉,外加國際代理業務有被收回的危機,2008年丁世忠痛下狠心,決定收購,自己掌握主動權。同年安踏出售了國際品牌代理業務,次年拿下FILA。
盡管那時FILA深陷虧損泥潭,外界的質疑聲不斷,安踏還是做出收購的抉擇。時任安踏副總裁張濤提起這筆收購時稱:“FILA主要走高端運動路線,面向網球、滑雪等細分市場,在國際品牌效應和科技研發方面有優勢,收購有利于安踏搶占高端運動市場份額。”
而最初幾年里中國動向收購卡帕的成功,則讓安踏的收購底氣更足。收購卡帕后,中國動向不僅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兩年里盈利還從3.3億元猛增至13.1億元。
從消費人群層面看,中國中產階級越來越多,消費升級浪潮越來越猛,品牌的升級之路也必須提上日程。況且,主打中高端的國際選手已提前嘗到甜頭。
2016年至2018年,耐克大中華區的營收同比分別增長27%、17%、18%,2018年更是突破50億美元的營收大關。阿迪達斯在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中宣布,大中華區已連續11個季度銷售額增速超過20%。后起之秀如彪馬、新百倫、Asics也收獲頗豐,2017財年Asics的中國區銷售額大漲34.5%。
安踏想要與巨頭肉搏搶市場,只能不斷收購補自己在中高端市場的短板,從細分市場入手,最終拿下Amer Sports、入門級戶外品牌Spandi、專注滑雪和高端綜訓的日本高端品牌Descente、韓國中高端戶外品牌Kolon Sport以及香港中高端童裝品牌小笑牛。
丁世忠的最終目標是做世界的安踏。他表示,過去的經驗表明,安踏有塑造新品牌的能力,希望未來通過管理全球多個品牌,能把安踏主品牌帶向全球。
據彭博社報道,安踏的國際化目標是,未來10年內海外市場營收貢獻增至40%。但當前安踏的國際化根基還很薄弱,僅在東南亞、東歐及中東市場有少量分銷業務,收購而來的國際品牌也只有大中華區的經營權。
并購后的消化
并購并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往往布滿荊棘,消化不好會拖累品牌。
曾經風光無兩的卡帕自2011年起告別巔峰、不斷跌落。它過于追求時尚度與專業度,忘記了普羅大眾最終需要的是什么,最終落得不溫不火的境地。361度旗下One Way的表現也不突出。361度2018 年上半年的業績報告顯示,并購五年來,中國ONE WAY的自營店只有47家。
作為并購國際品牌的先驅,李寧旗下的樂途2009年、2010年分別虧損5693.5萬元,9174.9萬元。隨后,由于表現太差,李寧不再在財報中單獨披露樂途的數據。
根據2017年財報,李寧主品牌營收為88.19億元,占比高達99%。這意味著,李寧旗下的樂途、艾高、凱勝(為中國羽毛球品牌)等品牌的營收可以忽略不計,只有5500萬元,同比處于下滑狀態。
至于四面瘋狂擴張的貴人鳥,已經嘗到“不專心”的苦果。截至2018年9月底,貴人鳥營業收入為23.02億元,同比下降0.52%;凈利潤為1605.91萬元,同比下滑89.14%。困頓之下,貴人鳥踏上和海航、萬達一樣的拋售資產的自救之路。
安踏的密集收購如今看能見成效的只有FILA,其他四個國際品牌的對外宣傳并不高調,安踏高層不愿提及它們對業績的貢獻度。在財報會上,鄭捷稱,2018年對安踏業績貢獻最大的還是安踏主品牌,收購品牌對集團業績的貢獻度占比還很小。
“對于新購的幾個牌子,安踏在前期會對產品與渠道層面試錯,一旦成功再開始在品牌層面下功夫。”張慶說,“除了FILA,安踏kids現在做的不錯,其他子品牌還在摸索當中”。
有時候,摸索步調會遭遇變形。前中國迪桑特員工嚴巖認為,中國迪桑特團隊就出現了過度借鑒FILA模式的問題。“高端、專業”是中國迪桑特的品牌定位,但是目前采取的策略與專業并不相符。
2018年秋天,嚴巖曾計劃舉辦鐵人三項隊中國行活動,這是高端人群比較關注的方向,但最終沒做成,公司把錢都花到別的地方了。“別的地方”是指花重金邀請香港明星吳彥祖擔任迪桑特中國品牌代言人。這照搬的是FILA的模式。
嚴巖還曾提議成立專業產品研發小組,打通安踏的中國運動員資源,研發出具備中國特色的專業運動產品,但最終也未能執行。
就連FILA也是在安踏消化五年后,才出現轉機。于2014年扭虧為盈,2018年年末零售流水超過百億,成為安踏旗下首個流水進入百億俱樂部的子品牌。不過,安踏并不愿意披露FILA在營收中的占比是多少。
在讓FILA起死回生的過程中,安踏保持其獨立發展,為其挖來曾在多個國際品牌任職的姚偉雄擔任大中華區總裁。姚偉雄就任后,大刀闊斧改革,啟用全新團隊,為FILA注入新基因,將“時尚+運動”確立為FILA的核心氣質,避開與耐克、阿迪達斯在運動專業戰場的正面廝殺。
雖然安踏方面對收購品牌的發展很滿意,但問題是接下來安踏還能不能再造一個FILA?更何況,目前大部分被安踏收購的品牌還處于虧損狀態。
面向顧客,持續改進,實施品牌戰略,必須是
經編未來 無限可能
云展云舒,龍行天下 并人間品質,梳天下纖維
印染機械 首選黃石經緯 印花機 絲光機 蒸化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