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批1萬雙一次性勞保手套將在春節前發往美國!”
1月13日下午,在臨夏縣土橋鎮侯段村的臨夏縣阿瑪熙制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貧車間里,合作社理事長楊旭紅一邊組織著姐妹們抓緊生產,一邊向甘肅日報社“我和我的祖國”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百名記者走基層采訪團的記者訴說著她們正在抓緊趕制這筆訂單的喜訊。
“這是我們與福建一家外貿公司對接的訂單,要趕在春節前完成、發貨。”楊旭紅介紹,“節后,還將視訂單情況考慮是否追加。”
遠在西北內陸的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何因緣牽手到海外訂單?
楊旭紅給記者道出了答案:“我們合作社位于廈門市思明區在臨夏州臨夏縣設立的東西部協作扶貧車間內,這兩年,經福建企業對接的海外訂單業務不止這一家。而同樣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們合作社的姐妹以精湛的技藝生產出了高質量的產品,受到市場的認可,這其中有許多來自貧困家庭的婦女,不僅展現了她們拿手的針線活兒,還在家門口有了打工的平臺。”
就在楊旭紅和工人忙碌著制作手套時,與她們位于同一棟樓上的馬永紅正與工友們一起制作結實的手套。
今年40歲的馬永紅,來自臨夏縣先鋒鄉前韓村。說起眼前的工作,她說:“去年5月布鞋扶貧車間一啟動,我就過來工作了。半年來,一月平均能掙近2000元。之前,在家門口上哪兒找這樣的掙錢門路?產業扶貧為我們帶來了家門的工作和收入。”
臨夏縣特色產業辦公室主任李玉蓮介紹,去年5月,廈門市思明區東西部協作扶貧車間、廈門市思明區精準扶貧布鞋加工培訓基地在土橋鎮設立、啟動以來,對臨夏縣北塬、土橋、先鋒、橋寺、坡頭、紅臺等鄉鎮自愿從事布鞋加工、創辦布鞋企業的1932名群眾免費進行了技能培訓,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勞動力1191人,培養發展了一批布鞋加工能手,建成了一批布鞋生產專業鄉、專業村和專業戶。在此基礎上,配備生產設備2292臺,投資建成了62個“扶貧車間”、317個炕頭“扶貧車間”、7個來料加工“扶貧車間”,通過東西部協作幫扶資金折股量化帶動156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穩定增收。同時,引導全縣62家企業或合作社創辦“扶貧車間”,吸納600多名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增加收入。
看到馬永紅等姐妹能在家門口打工掙錢,剛剛跨入2019年新年門檻,來自臨夏縣橋寺鄉大梁村的潘尚平也和村兒里的另一個姐妹一起來到了這個布鞋“扶貧車間”和培訓基地學習。
潘尚平說:“以前,農閑時節我都會和丈夫一起到臨夏及周邊的建筑工地上打工,今后如果能靠做布鞋掙錢,那比以往打工輕松多了,而且離家又進,騎個自行車或電動車很快就能到家,這樣既能打工掙錢,又能顧家,該多好!”
不僅在土橋鎮。
在臨夏縣新集鎮楊坪村,靠做布鞋掙錢的婦女們很多,有些家庭靠做鞋子已經奔上小康了。
記者走進村民楊迎吉家里,這簡直是一處布鞋的世界。從院落里到庫房里,乃至于房間的柜子與天花板之間,碼放的都是嶄新的手工布鞋。與老楊聊天,記者得知,這些鞋不是等待銷售,而是早有了訂單,即將發往甘肅、青海的市場。
談起做鞋,老楊說,他已經干了15年。由于品質上乘,服務到位,近年來他家靠制鞋一年利潤在10萬元以上,他在縣城買了一套房、一輛貨車、一輛小汽車。
近年來,楊迎吉還組織村民成立了臨夏縣改煥布鞋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每年帶動20戶以上貧困戶到他任理事長的合作社打工,為鄉親們提供了一份家門口、農閑時的工作。2018年,老楊領導的布鞋合作社納入了廈門市思明區設在臨夏州臨夏縣的東西部協作扶貧車間,在思明區物資支持下,他從2018年開始,每年底還為常年在合作社打工的20戶貧困戶進行保底分紅。他說,要把布鞋產業做大做強,帶動更多鄉親們脫貧致富奔小康。
新集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馬占虎介紹,這得益于2018年廈門市思明區在東西部協作扶貧中給予的大力幫助,產業扶貧中給與每個扶貧車間資助價值4萬元的制鞋機器20臺和6萬元的幫扶資金,要求每個扶貧車間吸納20戶以上建檔立卡戶,并將6萬元幫扶資金折股量化給每個建檔立卡貧困戶,扶貧車間的合作社除了給貧困戶發放打工所得的工資,還要于年底按照所占股份的6%進行保底分紅。
楊迎吉說:“在我們合作社所在的扶貧車間打工,一個月能掙近2000元,同時來這里打工的時間由建檔立卡貧困戶勞力自由選擇。這就是說,農忙時你忙自己的莊稼,陰天下雨和農閑時節,隨時來打工,計件算錢,這等于給困難家庭提供了時間自由的家門口就業,一些勞動能手,一年能在這里掙上三四萬元收入。”
記者在臨夏縣采訪了解到,編織和布鞋產業已經成為臨夏脫貧致富的大產業,遍布臨夏縣多個鄉鎮村社,農村婦女靠手藝實現了家門口靈活就業。
伴隨編織和布鞋產業的發展,臨夏布鞋產業也正在電子商務的支持下乘“網”而上。記者在臨夏縣布鞋產業電子商務中心看到,“河州老媽媽”牌布鞋已經上線淘寶網,在電子商務的平臺上,這一純手工、天然、優質的傳統布鞋已經走向全國市場,并實現了個性化的訂制服務,為臨夏布鞋扶貧產業和扶貧車間注入了新動能。
豫劇大師常香玉在《花木蘭》戲劇中曾唱到:“女子紡織在家園。白天去種地,夜晚來紡綿,不分晝夜辛勤把活兒干……有許多女英雄,也把功勞建……這女子們哪一點不如兒男。”
如今,在臨夏縣脫貧攻堅奔小康的道路上,正在上演著新時代的“女子紡織在家園”,她們在家門口編織出脫貧的新動能。
記者手記:用市場的力量激活獨特資源,激發脫貧新動力
今天,記者在采訪臨夏縣布鞋等產業扶貧中發現,讓千百年來勤勞、智慧的手藝資源轉化為脫貧致富的生產力,除了進行現代化的技能培訓,提供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扶貧車間的平臺,還離不開市場化的思維和對接市場、拓展市場的實踐突破。
一方面,傳統手藝在現代化技術的支撐下,可以為市場生產出更高品質和更具人性化的產品,比如滿足品質化、個性化、定制化消費升級的需求;另一方面,了解市場、對接市場、發現商機、拿到訂單,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才能讓手藝和用手藝生產出的產品找到實現價值的通道。
這期間,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扶貧車間起到了紐帶作用。他們一方面起到了整合、優化農村勞動力資源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了對接市場、創新發展模式的作用。
因此,在產業扶貧中,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扶貧車間,必須用市場的思維和眼光為社員和貧困戶找到產業發展的載體。同時,伴隨訂單模式的發展,也要用法制化的觀念履行訂單的責任,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這不僅培養了農民和農村經濟組織的市場化意識,也提高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市場駕馭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促進自身高質量發展,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產業扶貧車間發展中必不可少的思維與實踐。
面向顧客,持續改進,實施品牌戰略,必須是
經編未來 無限可能
云展云舒,龍行天下 并人間品質,梳天下纖維
印染機械 首選黃石經緯 印花機 絲光機 蒸化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