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13日,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集群工作委員會發起組成的調研組赴江蘇省張家港市金港鎮、塘橋鎮產業集群走訪調研并召開座談會,了解集群企業2018年生產經營、轉型升級情況,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社保收繳改革等對企業影響。張家港市的氨綸包芯紗(簡稱氨綸紗)產業起源于上世紀90年代,主要集散中心是金港鎮德積辦事處。在張家港市歷屆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經過近20年的努力,目前境內擁有各類氨綸紗企業350家左右,總紗錠接近300萬錠。規模以上企業53家,帶動就業25000人以上。
12日,調研組在金港鎮走訪了鎮內的幾家龍頭企業,氨綸紗產品已由原來單一的純棉氨綸紗,通過不斷研發,如今的產品包括純棉、純麻氨綸包芯紗,滌棉混紡、滌粘混紡、麻棉混窈、麻粘混紡氨綸包芯線、仿兔毛包芯紗、包覆絲、併線等九大類,100多個紗線品種。年總產量在35萬噸以上,占全國氨綸紗總產量比重多年來保持在30%左右,可以說金港鎮是國內最集中的氨綸紗產業集群。
張家港保稅區管委會副主任翁羽人在座談會上介紹,2018年的氨綸紗行業以國際、國內經濟形勢錯綜復雜為背景。總體上依然是發展為主旋律。據金港鎮有關部門統計截止今至10月底,金港鎮紡織氨綸紗總量居首,實現銷售101.54億元,占全鎮總量的比重為28.8%,比上年增長11.13%。今年氨綸紗行業的主要特點有幾個方面:一是原料價格波動大;二是市場總體行情“前寬后緊”的態勢;三是企業利潤空間不斷縮小;四是用工成本的比重增加。
面對氨綸紗行業的未來,張家港市氨綸紗行業商會會長周華平表示:“近年來,氨綸紗行業進入新一輪的產能擴張期,2017年度至今年上半年氨綸紗產能實際上經歷了一個短暫的快速增長期。由于中美貿易仍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國內氨綸紗產能過剩可能進入常態化。相對于以前的氨綸紗行業擴能,近年來行業擴能的主體主要集中在行業內規模靠前、資金實力較強的龍頭企業。隨著龍頭企業的產能擴大,氨綸紗行業集中度顯著提高,龍頭企業在對于氨綸紗市場的影響力將越發明顯。2018年上半年,氨綸紗價差有所改善,形成了一波好的行情。但隨著國際、國內經濟政治的復雜形勢,氨綸紗企業與其它企業一樣將面臨許多不確定性。”
張家港市紡織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龐榮祥表示:“金港鎮憑借自身的產業基礎,使得產品種類更加豐富,市場占有率在逐步擴大,同時也形成了一批有影響力的企業。但同時企業也要看到自身的不足,自動化設備提升仍要加快步伐,大企業的引領和示范作用要更加突顯。”
江蘇省紡織工業協會名譽會長謝明則表示:“金港鎮目前的氨綸紗集聚度全國第一、羊毛進口全國第一,有著絕對的產業優勢。面對集群發展的新形勢,金港鎮的氨綸紗產業要有更好的集聚度、更鮮明的特色;要有引領產業發展的大企業;地方政府要極力支持產業發展;行業自身對未來的發展要有規劃、有前景。”
面對政府,她也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建立集群試點單位,政府的重視必不可少,特別是本土企業的培育要得到更大的關注;其次,面對當前的問題,要用積極的發展規劃支持產業,可通過產業園區的形式使產業得以升級;再有,企業智能化改造空間大,政府可出臺相關政策讓提檔升級加快腳步。”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副會長鄭潔雯則對裝備、技術提升,品控管理等方面希望金港鎮企業在內功上多下功夫,多維度降低成本,加快產業升級速度。
中紡聯產業集群工作委員會秘書長邢冠蕾也指出,集群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公共服務平臺的打造,要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合理配置產能,系統謀劃布局產業集聚區各項工作,同時引導企業提升發展,特別是企業內部管理水平的提升。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紡織行業分會常務副會長徐迎新則強調:“集群試點要有示范作用,政府需要支持、企業需要加強自身、產業要找到核心競爭力。面對小品種多批量的行業特色,多方共同努力讓企業得以提升快速反應和柔性生產的能力,特別是智能化改造的進程要加快推進。”他同時指出:“對行業的發展要有信心,紡織產業仍然是傳統的支柱民生產業。未來,金港鎮要拓寬市場功能,向多元化經營,增強創新意識和合作意識,實現抱團發展,增強產業積極性,推動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13日,調研組在塘橋鎮通過走訪調研,了解集群企業2018年生產經營、轉型升級情況,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社保收繳改革等對企業影響。生產成本高是當地企業普遍反映的問題,特別是人工成本,不僅工資高而且招工難,部分企業通過技改、智能化等解決用工問題。同時,社保收繳改革也將大幅增加企業的成本,企業希望社保收繳改革能逐步推進,以緩解企業的經營壓力。
(來源:紡織服裝周刊)
面向顧客,持續改進,實施品牌戰略,必須是
經編未來 無限可能
云展云舒,龍行天下 并人間品質,梳天下纖維
印染機械 首選黃石經緯 印花機 絲光機 蒸化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