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國經濟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三大攻堅戰開局良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各項舉措扎實推進,各項宏觀調控目標可以較好完成。
無效產能加速退出、產業結構明顯改善、內生動力不斷積聚……今年以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我國經濟社會保持了持續健康發展,新舊動能轉換進一步加快,各項宏觀調控目標較好完成,為邁向高質量發展夯實了基礎。
今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重點在“破”“立”“降”上下功夫,更加注重對宏觀經濟運行的優化提升,表明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破”,就是要大力破除無效供給,關鍵在于抓住處置“僵尸企業”的牛鼻子,推動化解過剩產能。
“在這個過程中,更加注重精準施策、好壞分流、有保有壓和區別對待,選擇對的路徑和時機,實施結構性去杠桿。”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經濟運行調節局局長趙辰昕表示,隨著去產能深入推進和“僵尸企業”加速出清,市場決定要素配置的機制正逐漸形成,供需結構更趨協調平衡。
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得益于優質產能對落后產能的取代,全國生鐵、粗鋼和鋼材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19%、6.07%和7.21%;經過持續3年的努力,煤炭行業產業集中度逐步提高,優質產能占比進一步提升并穩步釋放,大型現代化煤礦已成為全國煤炭生產的主體,行業供給質量和效率大幅提升。
該淘汰的果斷淘汰,該退出的徹底退出,只有堅決做好“破”,才能為優質新產能騰挪出發展的資源和空間。總體看,隨著處置“僵尸企業”等工作深入推進,無效和低端供給切實減少,供給結構明顯改善,產能利用率回升。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我國工業產能利用率達76.6%,產能過剩局面得到有效緩解,與此同時,企業的經營狀況逐步好轉,經濟運行穩定性顯著增強。
俗話說“不破不立”,只有通過有效的“破”,才能實現更多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立”,才能為經濟穩增長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3%,其中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8%和8.3%,分別快于規模以上工業5.5個和2個百分點。
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正呈逐年加速之勢。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顯示,2015年至2017年該指數分別為123.5、156.7、210.1,分別比上年增長23.5%、26.9%和34.1%。
“經濟新動能指數逐年攀升,表明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加速發展壯大,經濟活力進一步釋放,成為緩解經濟下行壓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所長萬東華說。
一方面,隨著智能終端、移動互聯等普及應用,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網絡經濟、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進一步凸顯;另一方面,“雙創”等深入開展,新登記市場主體數量穩定增長,大大激發了經濟發展的活力。
新動能不僅來自市場增量,也來自現有存量,傳統企業加快在創新發展中提質增效,地區新舊動能轉換呈現蓬勃發展態勢。今年初,我國首個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區域性國家戰略在山東落地,河北、天津等傳統產業占比較大的省份也在加快轉型步伐。
12月13日,財政部公布的最新一期財政收支“賬本”顯示,11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775億元,同比下降5.4%。這是全國財政收入連續第二個月出現負增長,且降幅有所擴大。
專家表示,11月份稅收收入同比降幅的擴大,表明我國減稅降費取得了明顯成效,顯示出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企業發展信心提振的趨勢。
清理規范運輸環節經營服務性收費,進一步降低一般工商業電價,延續企業“五險一金”繳存比例……今年以來,一系列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3日召開的會議指出,要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推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專家認為,這意味著明年將發力制造業“補短板”,加快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經濟轉型升級。
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速相比上個月反彈0.2個百分點至5.9%,這是自9月份以來連續第3個月反彈。制造業投資依然維持著從4月份以來的改善勢頭,前11個月同比增速上升0.4個百分點至9.5%。
“鑒于在固定資產投資三駕馬車中,制造業投資權重高于房地產投資和基建投資,因此制造業投資走強對穩定固定資產投資整體增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由于明年帶動制造業投資增長的推手和領先指標——企業盈利增長持續放緩,預計會對制造業形成明顯拖累。
章俊認為,目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未來政策重心會從“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轉向“補短板”,從中長期角度來看,用制造業“補短板”來推動中國經濟升級轉型才是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但考慮到明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企業自身加大資本開支的意愿和能力會有所下降,政府可能會在信貸、財稅以及產業政策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從而推動高新科技研發和高端裝備制造方面的加大。
國家稅務總局數據顯示,從今年5月1日起實施的深化增值稅改革,制造業減稅規模排在首位。5月份至10月份,制造業累計減稅戶數246萬戶,實現凈減稅714.5億元,占稅率降低帶來總減稅金額的39.8%。按照國務院的部署,今年對國家重點鼓勵的裝備制造等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中的企業實施留抵退稅,累計退還1148億元,其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享受留抵退稅1061億元,占92%。
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制造業投資與民營企業信心密切相關。今年民營企業運行難度較大,一方面與經濟下行、融資環境收緊的背景下,企業利潤回落、成本上升有關;另一方面,去杠桿、去產能、加強環保與規范稅負繳納等政策調整,對于民營經濟的影響更為顯著。當前決策層已經表態強化民企地位、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給予民營經濟寬松的政策空間和資金支持等,預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仍會延續這一政策方向。
沈建光表示,考慮到中國貨幣政策有效性已降低,明年積極財政政策應發揮更大作用,真正體現“積極”,預計2019年財政赤字率目標會進一步上調至3%,更大范圍的減稅也勢在必行。近一段時間,決策層對于減稅的態度已經十分明確,預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圍繞如何加大減稅力度、切實降低企業稅負、降低社保費率、降低行政性收費等方面給出更多部署。
轉自:證券日報著眼于降低企業成本、激發市場活力的政策陸續出臺,減稅降費力度持續加大,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斷降低。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10個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4.27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25元。據測算,全年預計可為企業降低成本超過1.1萬億元。
需要指出的是,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降成本仍是一項難度大、影響廣、挑戰性強的系統工程,未來降成本任務依然繁重。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政研室副主任孟瑋表示,下一步將更加注重中長期目標確立和長效機制建設,把降成本與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持續發展能力結合起來,以提高實體經濟供給體系質量為重點,持續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記者 顧陽)
轉自:經濟日報
面向顧客,持續改進,實施品牌戰略,必須是
經編未來 無限可能
云展云舒,龍行天下 并人間品質,梳天下纖維
印染機械 首選黃石經緯 印花機 絲光機 蒸化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