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紡機行業出現了一股“大而全”快速“增高長胖”的潮流,紡機生產企業要么生產多種紡機設備,要么進軍房地產等領域。反觀國際知名老企,往往只做幾種產品,但仍舊效率可觀。國內紡機行業這種“大而全”的發展模式是否可取,一度成為行業發展的焦點話題。
大而全還是小而精
一道難做的選擇題
就紡機行業而言,很多企業常常為“做不大”或“大而不強”而煩惱?不少業內人士將其歸因為“大而全”、“小而全”的發展模式。很多企業以為“大而強”就應該“大而全”,但實際上,企業什么都做的結果就是什么也做不好。這樣的企業往往既沒有開發能力,也沒有管理能力。比如,一些企業前幾年從產業鏈的上游一直做到下游,直到終端產品。結果老板做得很辛苦,企業卻不見多大起色,而且越做越力不從心,越做人越多,事情越辦不好。
在國內,還有一些企業很容易頭腦發熱。只要稍稍做大一點,就開始放棄專業化經營,迫不及待地開始涉及那些感覺很賺錢的領域,從紡紗設備擴大到織造設備,從做國內市場擴大到國際市場,從紡機領域擴大到工程機械甚至房地產產業,結果造成了企業資源分散,產品缺乏競爭力,企業發展明顯滯緩。就目前狀況而言,多元化做得成功的紡機企業數量很少;不少企業甚至“挖西墻,補東墻”,好不容易賺的錢,很快被“多元化”吃掉了。反之,做得好的企業都是精專主業的企業,如青島賽特環球公司專心做粗紗、江陰東杰紡機專件有限公司一門心思做羅拉,這些企業不僅發展迅速,而且在世界同行中的競爭實力也越來越強。
武漢紡織大學教授林子務告訴記者,現在就全國紡機行業態勢看來,大家都想大而全,本來專做粗紗機的企業,現在不僅有細紗機,還有并條機、精梳機、條并卷機等等。本來做傳統清棉機械的,現在發展為不僅有清梳聯,還有織造機械。究竟是“大而全”好,還是“小而精”好?一時之間很難給一個統一的答案,但總體來說,“大而全”不利于精細加工和行業發展,國際同行“大而全”的沒有幾家,而在我國卻是遍地開花。
大而全要因企而異
專而精普適性更強
企業是選擇“大而全”還是“小而精”的發展模式更合適呢?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一個具有相對意義的話題。每個公司有每個公司的定位。有實力的企業要做大,要對所有用戶提供服務,因此需要做到“大而全”。
武漢紡織大學教授林子務談道,“大而全”的優勢在于,它充分利用自身齊全的研發隊伍、加工體系、各類裝備等優勢,能對多門類紡機進行研發、生產和銷售,有利于企業全面出擊市場。比如經緯紡機公司、鄭州紡織機械股份公司、青島紡機以及上海幾家老紡機企業本身就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就已經存在的老國營旗艦企業。作為世界第一紡織大國,我國需要這些大而全的企業。
[1][2]下一頁>>面向顧客,持續改進,實施品牌戰略,必須是
經編未來 無限可能
云展云舒,龍行天下 并人間品質,梳天下纖維
印染機械 首選黃石經緯 印花機 絲光機 蒸化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