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自排風轉杯紡紗機占轉杯紡設備的80%左右。主要機型有:FA601A型(山西經緯紡織機械廠)、BD系列(ELITEX公司)、HS及HSL系列(TOYODA公司)、CR2型(上海二紡機公司)、CRl型(江蘇通州紡織機械廠、上海中外合資凱達公司)。下面介紹自排風轉杯紡紗機的工藝配置、工藝參數選擇與實例分析。
1分梳輥轉速與紡杯轉速
1.1選擇分梳輥與紡杯轉速需考慮的要求(見表1)
在一般情況下,紡杯轉速提高后,在其他紡紗工藝不變的條件下,條子喂人速度相應加快,這就需要同時提高分梳輥轉速。若分梳輥轉速不變,會使棉條單位長度內纖維受到鋸齒開松的次數減少,從而降低纖維的開松度與分離度,但是分梳輥轉速不能過高,否則容易損傷纖維和影響纖維轉移。
1.2分梳輥與紡杯常用轉速范圍(見表2)
從表2可看到,紡中號紗時,宜采用小直徑紡杯;紡粗號紗時,宜采用大直徑紡杯,紡杯轉速隨所紡號數變細而提高。分梳輥轉速隨所紡號數變粗而提高,這是分梳要求的需要。
1.3實例分析
在FA601A型轉杯紡紗機上紡制58.3tex、捻系數為320純棉針織起絨紗。由于紡紗張力與紡杯轉速的平方成正比,低捻紗(捻系數為320)強力低,紡杯速度的變化對紡紗斷頭尤為明顯。我們用直徑66mm紡杯紡58.3tex純棉針織起絨紗,在三種紡杯轉速下測得的斷頭見表3。
紡杯轉速從30000r/min增至35000r/min,斷頭增加40%;增至40000r/min,斷頭增加1.6倍。因此應適當降低紡杯轉速,采用30000r/min為宜。紡杯轉速適當降低,斷頭明顯減少,對產量影響不大。
需要注意的是,紡杯轉速降低,杯內負壓下降,見表4。
要保證紡杯密封圈處密封良好,工藝排風支風管出口處靜壓負值大于300Pa,使杯內負壓大于2400Pa。
由于紡杯轉速降低,導致杯內真空度下降,不利于纖維的輸送與轉移,因此分梳輥轉速也應當相應降低,這樣可提高剝離牽伸倍數(
從表5可知,分梳輥轉速過低時(6200r/min),影響對纖維正常分梳,成紗強力下降,同時成紗雜質增加。當紡杯轉速30000r/min時,分梳輥轉速7600r/min顯得過高,不利于纖維從分梳輥針布上剝離、轉移,成紗強力亦下降;同時成紗棉結增加,發現有纖維纏繞分梳輥的情況。
所以,當紡杯轉速取30000r/min時,分梳輥轉速宜采用6500r/min~7000r/min,這樣可兼顧剝離牽伸倍數與分梳能力。
2紡紗號數與棉條定量以及給棉板與給棉羅拉間隔距
2.1給棉板與給棉羅拉間隔距
影響對纖維分梳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分梳輥轉移、給棉板與給棉羅拉間隔距、給棉板加壓。給棉板與給棉羅拉間隔距范圍為0.05mm-1.4mm,常用隔距O.07mm~O.25mm,給棉板加壓24N~28N。
對于給棉板與給棉羅拉間隔距,要根據棉條定量和分梳要求適當配置。如上述實例,由于紡杯轉速降低,單位時間內喂人棉條量減少,分梳負荷減低,再適當縮小給棉板與給棉羅拉間隔距,這樣分梳輥轉速下調而造成的分梳能力下降可得到彌補(見表6,條件:棉條干定量17.3g/5m,給棉板加壓25N)。
當然隔距過小會損傷纖維,容易軋剎喇叭口(比如表6中使用0.05mm);隔距過大,對纖維握持力小,控制作用減弱,分梳能力下降,有時還會造成分梳輥抓取纖維不均勻,對成紗質量不利。如表6所示,將隔距從0.14mm減至0.08mm是適宜的。
2.2紡紗號數與棉條定量
棉條定量的選擇應注意:在棉條質量基本穩定的條件下,定量不宜過大,以防棉條在輸送過程中產生意外不勻,并通過較大的牽伸削弱紡杯的并合效應,要考慮分梳負荷,定量要與分梳工藝相配合。
2.3實例分析(見表7)
試驗中依據棉條定量不同,適當改動了給棉板與給棉羅拉間隔距,分別為0.0
因為棉條定量增加,棉條在通過狹窄的給棉板與給棉羅拉之間的通道時受到的摩擦阻力增加,棉條外層纖維受阻滯的傾向加強,阻礙它們(尤其是浮游纖維)的移動,造成棉條在輸送中不勻。
同時,牽伸過程中棉條不勻處會被“拉長”,并隨著牽伸倍數的提高(即棉條定量的增加),被“拉長”的程度越明顯,致使原來短片段不勻,有可能被“拉”成長片段不勻,最終反映在成紗質量上。
另外,定量越重,牽伸越大,不勻“拉長”,會減弱紡杯的并合效應,對成紗均勻度不利。
2.4紡紗號數與棉條定量常用范圍
在生產中,應根據紡紗號數選擇適當的棉條定量,即牽伸倍數;同時,根據棉條定量配置適宜的給棉板與給棉羅拉間隔距,見表8。
3張力牽伸與膠輥加壓
3.1選擇張力牽伸的主要因素(見表9)
張力牽伸倍數越大,卷繞張力越大。如果張力過大,顯著的表現是斷頭大量增加(見表11),即使未斷頭,紗條受到的張力超出了它們所能承受的正常范圍,可能會使紗條中纖維產生相對滑移,影響成紗質量。如果張力牽伸過低,卷繞成形松,削弱了紗條中纖維的扭結傾向,對成紗強力等有所影響。
如果膠輥加壓過輕,膠輥對紗條的握持力小于對紗條的牽伸力,或者張力牽伸產生的卷繞張力大于膠輥對紗條的握持力,就意味著膠輥不能正常握持紗條,俗稱“打滑”。這時,卷繞張力將克服握持力,引紗速度不再是引紗羅拉速度,而是卷取速度取代引紗羅拉速度直接起引紗作用。由于卷取速度大于引紗羅拉速度,張力牽伸越大,二者之差越大,紗條變細越明顯,同時捻度下降。另外,由于“打滑”,卷繞中紗條將直接承受紡杯負壓吸力,造成斷頭增加(見表12);同時卷繞
但是捻度過多,強力不僅不會增加,反而會下降。
(4)捻度的選配要考慮加捻效率。實際捻度=設計捻度×加捻效率,加捻效率一般為82%~95%。假捻效應強,成紗捻度多、加捻效率則低;反之加捻效率則高。加捻效率還與紡紗工藝、所用原料等因素有關,比如紡化纖的加捻效率要比紡棉低
但是捻度過多,強力不僅不會增加,反而會下降。
(4)捻度的選配要考慮加捻效率。實際捻度=設計捻度×加捻效率,加捻效率一般為82%~95%。假捻效應強,成紗捻度多、加捻效率則低;反之加捻效率則高。加捻效率還與紡紗工藝、所用原料等因素有關,比如紡化纖的加捻效率要比紡棉低。0.97-1.00。膠輥加壓要求膠輥能正常握持紗條,使紡紗狀態穩定,膠輥加壓應隨張力牽伸增大而增加。膠輥加壓常用范圍為20-30(N),通常以偏重掌握為宜。
4捻度
4.1配置捻度應注意的要求
(1)由于轉杯紗的結構與環錠紗不同,純棉和以純棉為主的混紡紗,其捻度的配置應比環錠紗高20%左右。
(2)纖維越短,捻度應越高。
(3)配置捻度應考慮成紗強力,一般捻度多,成紗強力高;反之,強力低。
但是捻度過多,強力不僅不會增加,反而會下降。
(4)捻度的選配要考慮加捻效率。實際捻度=設計捻度×加捻效率,加捻效率一般為82%~95%。假捻效應強,成紗捻度多、加捻效率則低;反之加捻效率則高。加捻效率還與紡紗工藝、所用原料等因素有關,比如紡化纖的加捻效率要比紡棉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