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轉杯對紗條施加的捻度和假捻盤對紗條施加的假捻,使杯內(nèi)紗段獲得強捻,捻度向凝聚槽內(nèi)傳遞,使剝離點后方的凝聚須條上產(chǎn)生一段有捻紗段,這段紗的弧長稱捻度傳遞長度P.T.E.(PeripheralTwistExtent)。通過對傳遞區(qū)內(nèi)的紗條進行受力分析,求得捻度傳遞長度的表達式如下:
式中:Qp為剝離點扭力矩;Q0為凝聚槽內(nèi)有捻與無捻紗條分界處的扭矩;r為紗條半徑;Tp為剝離點紗條張力;R為轉杯半徑;ω為轉杯角速度;m為紗條質量;μ為紗條與凝聚槽間的摩擦系數(shù);c為與凝聚槽和摩擦系數(shù)有關的系數(shù)。
從上式可以看出:捻度傳遞長度主要由剝離點扭力矩QP和有捻與無捻紗條分界處的抗扭力矩Q0的大小決定。QP與假捻盤的材質及結構參數(shù)(形狀和直徑)、轉杯直徑及速度、成紗線密度及捻系數(shù)有關。Q0則與無捻須條的狀態(tài)和凝聚槽對無捻須條的摩擦阻力矩有關,即凝聚角大小、材質、須條緊密度等凝聚槽的結構參數(shù)以及纖維性質、須條中塵雜情況有關。要真正求出不同情況下捻度傳遞長度的數(shù)量級是相當復雜和困難的。
捻度傳遞長度能提高紗條在剝離點處的強力,是能否順利剝離、順利紡紗的必要條件。但捻度傳遞長度過長,會使紗芯和表面的捻度差異過大,從而降低加捻效率,增加纏繞纖維,這對成紗質量不利。因此,捻度傳遞長度必須根據(jù)所紡纖維的原料和紗線線密度及加工條件不同而適當調(diào)整。
加捻效率
理論上,轉杯紗的捻度應由轉杯速度與引紗速度決定,與假捻盤沒有關系。但實際上,轉杯紗捻度及加捻效率與假捻盤有直接關系。追究其原因,是剝離點之后的捻度傳遞長度的影響。落人捻度傳遞長度上的部分纖維最終所獲得的捻回比紗芯捻度少,造成捻度損失,降低了加捻效率。在實際生產(chǎn)中發(fā)現(xiàn),轉杯紡的加捻效率有時僅60%且與轉杯速度有關。轉杯速度越高,加捻效率越低,如圖3—21所示。
正反向紡紗
紗條能否從剝離點順利剝離,必須要求剝離點處的須條動態(tài)強力大于該處須條能承受的動態(tài)張力,且剝離
剝離點的運動速度大于轉杯轉速,為正向剝?nèi)。凑<徏啝顟B(tài),稱“正向紡紗”,如圖3—22(a)所示。圖3—22(b)所示為反向剝?nèi)。础胺聪蚣徏啞?,剝離點的運動速度小于轉杯的轉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