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紡織行業由粗放型向精細化方向快速轉換,勞動密集型正在向用人少,甚至無人化,現代機電一體化,自動化,智能化,高效,連續化大生產方向發展,已經是勢不可擋。
近日,在第四屆中國安全防護紡織服裝產業創新發展論壇上,中國工程院姚穆院士指出:紡織業由80年代每萬錠、每日三班,需用工人365人,降到現在30人以下,是紡織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智能型轉變的最大特征。
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萬錠用工是很多棉紡企業一直追求的目標。近年來,通過采購自動化紡機設備、優化紡機配置等方式,一些棉紡企業萬錠用工降到了行業罕見的低水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
無錫一棉萬錠用工20人
無錫一棉13.5萬錠的長江精密紡紗車間,定員約270人,平均萬錠用工20人左右,是整個無錫一棉用工最少的車間。此外,3個老的紡紗車間萬錠用工也只有30人左右,僅為同行業其他紡紗廠的1/3,甚至更少。
無錫一棉用工的亮點即降低用工,這也是解決企業用工矛盾最為積極有效的辦法。無錫一棉降低用工主要有以下幾個途徑:
管理創新:推進用工制度,改兩班制,實施精細化定額定編,滿負荷勞動;提高保全保養工作效能;勞動組織結構的改革和創新。為了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達到滿負荷的工作狀態,用改善員工的生活環境,提高員工的生活質量等方式達到穩定用工的效果;通過實施末位淘汰制,提高工作出色的員工的收入,從而調動員工的生產積極性。
(無錫一棉長江精密紡紗車間)
通過班制改革,從最初的四班三運轉、三班三運轉、三班兩運轉,采用了現在的兩班兩運轉輪休制高度的班制彈性,既滿足了 80、90后員工的個性需求,又滿足了生產需求,最終達到了員工滿負荷的工作狀態。此外,設備包機到人,有效勞動包機到人增強了員工的責任性,重新建立了保全保養工作概念。
技術創新:深化“兩化融合”,提高生產線的自動化程度。在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行業中,提高勞動生產率最有效的方法是積極進行技術創新,提高機械化與自動化水平。長江精密紡紗車間在重要工序上引進先進的進口設備,設備中大量使用傳感器,提高設備的信息化、自動化。自動化的操作擴大了工人看臺面,大卷裝減少了工人日常工作的頻次,從而減少了用工。
運轉操作法改革:打破常規,研究新的操作方法,簡化操作程序、技術要求。例如:細紗接頭是操作崗位中相對難度較大的一項工作,工人們需要大量時間的培訓才能夠熟練掌握技術。針對這個難點,一棉改變了以前傳統的“頂管”接頭方法,采用套接頭,降低技術難度,使工人們容易上手,從而縮短了培訓周期。通過這種接頭操作的改革,只要求工人們將紗線接牢即可,不對他們的接頭質量做要求,而由絡筒設備的電清裝置自動檢測并剔除,然后用自動捻結器重新接頭,這樣既保證了接頭質量,又降低了細紗擋車工的技術難度,縮短接頭時間,增加了每名工人的看臺面,減少了細紗值車工的用工人數。
工藝優化、改革:細紗工藝采用超大牽伸,粗紗定量增加,從而提高了粗紗產量,減少了粗紗車的開臺,達到了減少用工的目的。同時超大牽伸也改善了成紗的條干、粗細節、棉結等質量水平。
產品轉型升級:擴大優質精品生產線;實施品牌標準戰略 T0~T5,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面對紡織行業日益激烈的競爭,與其在競爭中拼價格、拼原料,不如尋找新的出路,不斷研發、生產高端產品,這樣在減少競爭壓力的同時,可以占領更多市場份額,成就無錫一棉“TALAK”紗線國際一流品牌。
特高支紗線生產線的擴大,降低了對總產量的要求,從而降低了工人們的工作量,再本著滿負荷工作量的原則,使得用工人數大幅減少,更好適應了當下“用工荒”的外在環境。
面向顧客,持續改進,實施品牌戰略,必須是
經編未來 無限可能
云展云舒,龍行天下 并人間品質,梳天下纖維
印染機械 首選黃石經緯 印花機 絲光機 蒸化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