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投資大,金融支持“雷聲大、雨點小”
內地企業在新疆投資建廠,一次性投資金額較大,且融資、貸款困難。在新疆投資紡紗廠,一方面比較缺人,所以大家要投資一些自動化程度比較高的,光設備就要1500萬到2000萬左右,再加上廠房各種配套設施,投資是比較大的。而現在投資2萬錠3萬錠的,到新疆去意義也不大,所以一般投資至少要5~10萬錠以上。一次性投這么多,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壓力很大。盡管自治區各金融機構紛紛出臺一系列支持政策,但在很多紡企看來,還是有點“雷聲大、雨點小”。
這有個例子:新疆宇華紡織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從河南招商而來的一家紡織服裝企業,盡管從2014年1月該公司已經成立,但至今仍然沒有從新疆融到一筆資金,公司所需運轉資金均是從位于河南的總公司獲得。“就像一個陌生人,你對他什么都不了解,怎么敢借錢給他?總要有一個認識了解的過程。而對于一個你非常了解的鄰居,則不必有這些顧慮。這并不是辦事效率低,也不是歧視外地企業。”該公司負責人無奈地說。對此問題,新疆一大型金融機構有關部門負責人認為:新疆發展好的紡織服裝企業多是從內地遷移而來,并且都是項目公司,除了項目之外,沒有任何抵質押產品,放貸需要到內地總公司考察,這顯然要放慢放貸速度。
另外,投入的精力較大。內地企業去新疆,需要和政府打交道,和銀行以及各方面打交道,牽涉精力很大,建設周期非常長。從意向投資到建設工廠需要2到3年,這段時間可能就錯過了發展的最佳時機。
2、勞動力招不進來、很難留住
新疆的人力資源匱乏,尤其是專業的技術人員,一是招不進來,第二是很難留住。這也是對每一個到新疆去的企業很大的考驗。
紡織廠過去以后,需要一大批技術工人、技術管理人員,現在紡織企業,尤其是中小紡織企業,本身企業技術人員就少,再要派到新疆去,可能難度很大,這樣從內地過去的成本很高。
另外,據企業反映,在疆紡企員工流動率普遍偏高,其中,流動率最低的企業也超過了20%,有些企業甚至超過了30%。隨著新疆基礎建設的發展,大批適齡從業人員均選擇石油、煤炭、交通等產業工作,紡織企業招工非常困難。
3、產業鏈不完整,上下游發展失衡
新疆紡織發展雖具有多元優勢,但產業鏈不完整,上下游發展失衡,尤其下游紡造業明顯不足。有企業調研顯示,目前新疆織造規模不足5000臺,新上紡織項目均為紡紗,這給紡企在新疆設廠發展帶來難度。
現有政策導向偏向初級加工,如紗布出疆運輸補貼一致,后道產品無出疆運輸補貼等,后道精加工受阻已成為制約紡織產業發展的瓶頸。新疆地區地處邊疆,機械制造、紡紗上下游的配套應該是比較差的。所以企業在購買專配件,包括技術服務、售后服務的支持力度可能難度很大。
盡管國家對出疆紡織品有運費補貼,但是新疆紡織企業的物流成本還是要高于內地。一家棉紗全部自用的企業稱,從阿克蘇地區的紡紗廠運一噸紗至集團總部位于浙江的下游產業加工,運費超過1000元,盡管政府有每噸500元的出疆補貼,企業還需要每噸支付500元左右。
4、棉花質量也有大漏洞
人工采棉花成本較高,機采棉“三絲”問題多。“三絲”問題是目前新疆棉花生產的最大問題。
根據中國纖維檢驗局數據,截至2015年11月30日,全國累計檢驗量264萬噸,其中新疆253.5萬噸,占比全國檢驗量96%;內地各省合計10.5萬噸。檢驗結果顯示,長度指標在28mm及以上(紗支在32支及以上使用)的占比70%,明顯低于往年20個百分點左右。雖然新疆產棉量大,但截至目前國儲棉庫存仍有1100余萬噸,且儲備棉質量問題較為突出,大部分較難滿足中高支紗用棉需求。棉花品質不提高,尤其是異纖,國內紡企如何生產出高品質的產品去國際市場競爭?
5、優惠政策是否長遠,這是個問題
政策的延續性和穩定性不確定。內地人到新疆投資建廠從意向投資到生產達效一般需要2-3年時間,周期比較長。但是,新疆優惠政策在5年之后是否繼續施行,這個大家心里沒底。
與我國大部分“走出去”的棉紡織企業一樣,內地企業大規模投資新疆,都是受到政策以及勞動力的吸引,企業向生產成本較低的地區轉移。
有專業人士提出,一個產業的發展,控制數量會有一定的供應鏈優勢,多了反而沒有優勢。一家經營正常的企業,就算不能生存百年,30年應該是沒問題的,靠一時的優惠政策不是長久之策。蘇州一家企業老板也表示,在新疆辦廠,投資不是問題,問題是投資后的穩定生產需要很仔細考量。希望去投資的人好好考察一下,畢竟開工廠不能僅僅靠錢。
面向顧客,持續改進,實施品牌戰略,必須是
經編未來 無限可能
云展云舒,龍行天下 并人間品質,梳天下纖維
印染機械 首選黃石經緯 印花機 絲光機 蒸化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