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棉工序是紡紗流程的重要工序之一,梳理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紗線的條干、短絨、含雜等指標,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提高梳棉質量?論壇上的網友們對此進行了熱烈討論,現在讓我們聽聽他們的聲音。
隔距設置
錫林——活動蓋板隔距
當纖維流遇到較強預梳理作用時,隔距可小些;如預分梳不強,由于喂入到錫林與活動蓋板分梳區棉流中的棉束大,棉結雜質多,因而此時隔距小,只會加劇纖維損傷和雜質的破碎,反而不利于成紗質量提高。
錫林——固定蓋板的隔距
后固定蓋板與錫林的隔距從進口到出口也是逐步減小的。由于纖維僅僅經過刺輥初步梳理,棉束較多,此處隔距一般偏大掌握較好;定量重,產量高,原棉質量不好,此處應偏大掌握;定量輕,產量低,原棉質量較好時,此處可偏小一點掌握。錫林到前固定蓋板的隔距主要對充分分梳的纖維進行整理,提高纖維的平行伸直度,故此處的隔距逐步收緊并偏小掌握為宜。
錫林——前后罩板隔距
錫林到后下罩板下口的隔距應比大漏底出口大1.5~3毫米左右,使得進口的氣流平緩有序進入后罩板;定量重,錫林和刺輥速度高,此處隔距要偏大掌握;反之,可偏小掌握。后罩板下口到錫林隔距,推薦值12~18毫米,大漏底出口推薦值10~15毫米。
錫林——大漏底的隔距
錫林到大漏底進口隔距大,纖維不易在大漏底進口處堆積;但隔距過大,大漏底內氣流不好控制,同時隔距大帶入氣流多,從三角區補入氣流容易對道夫上的棉網產生沖擊出現破洞。因此,此處隔距在不造成進口集花的前提下偏小掌握有利。由于化纖纖維長,錫林對纖維握持力好,故此處隔距比紡棉小。錫林到大漏底中部的隔距,一般比進口小,起到逐漸收縮的效果。
前部隔距
錫林到道夫的隔距,在機械狀態容許的情況下,偏小較好。一般在1.2~1.5毫米。如果此處隔距大于2毫米,棉網質量將受到很大影響。保證機械狀態從而保證此處隔距的準確,其意義不亞于錫林到蓋板的隔距。
剝棉羅拉到道夫的隔距,在保證順利剝棉的前提下,偏大一點掌握
上下軋輥之間的隔距大,棉網易下墜;隔距小,棉網易漂浮。——歐懷林
氣流控制
梳棉機氣流控制的原則是:合理的排雜落棉,均勻穩定的氣流控制和防止關鍵部位(特別是幾個三角區)附面層厚度、補入氣流的流向對纖維運動和棉網結構產生影響。控制氣流的方法與手段:
第一,控制氣流的產生量。錫林高速旋轉產生的附面層是產生氣流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刺輥。因此合理的錫林、刺輥速度對穩定氣流是至關重要的。
第二,合理分配各點的氣流(特別是三角區)。利用罩板、漏底等處的工藝隔距,合理分配氣流。
第三,利用低壓罩、棉網清潔器、排塵排雜等處負壓吸口導流及緩解釋放高壓區的氣流。
第四,合理的氣流補入。合理的氣流補入有助于穩定壓力、穩定落棉、托持棉網及自動清潔等功能。
兩個三角區氣流的控制方法:
第一,大漏底鼻尖至錫林和刺輥間的隔距,直接影響大小漏底內的氣壓。二者隔距之和以稍小為宜。但因刺輥帶動的氣流要比錫林表面的附面層少一些,因此,大漏底鼻漏尖至刺輥間的隔距可以比大漏底鼻尖至錫林間的隔距稍大。
第二,錫林后罩板上下口的隔距,此隔距也直接影響到小漏底氣壓與落棉。上口隔距不變,下口隔距改小(下口大于上口),匯合氣流不易進入后罩板,小漏底內壓力上升,后落棉增加。——歐懷林
速度
錫林與刺輥間纖維的轉移依靠三種作用來實現,即刺輥離心力、錫林和刺輥三角區的氣流、錫林本身的剝取作用。通過前兩種作用轉移的纖維伸直度差,轉移到錫林上纖維結構不良,不利于錫林蓋板分梳區的分梳,所以,僅能作為輔助作用協助纖維轉移。只有主要依靠錫林的剝取作用轉移纖維,轉移到錫林上的纖維伸直度高,形成纖維層的結構好,可以減輕錫林蓋板工作區的分梳負擔,有利于提高分梳效果。要實現剝取轉移,錫林與刺輥必須達到足夠高的表面線速比。兩者線速比與纖維長度成正比,所以加工纖維越長,該速比越大。
錫林速度高,分梳度高,可提高纖維分離度和伸直平行
提高梳棉機主要機件的速度,是提高產量、保證質量的主要措施。如刺輥速度提高,可以加強刺輥的分梳度;錫林速度提高,分梳效果好,同時錫林上的纖維離心力增加,有利于纖維向其他針面轉移,在蓋板工作區內纖維的反復轉移和分梳有利于分梳質量,錫林與道夫之間纖維的轉移率高,可以減少錫林的針面負荷,也有利于分梳。刺輥速度一般低于1000轉/分鐘,錫林400轉/分鐘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