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青澤公司和lTVDeokendof公司開發的技術,是通過使用皮圈將牽伸過的纖維在兩個夾持點間聚擾起來來實現的,與金屬集聚滾筒相比,這種技術不易產生飛花。這種技術的關鍵部分是穿孔的皮圈。在皮圈的中央有一排小孔,空氣經過小孔被吸走的同時,將纖維束沿小孔排列。由于孔的大小和互相距離是根據纖維長度設計的,因此既能牢固地定位纖維束,又避免了以外的纖維損失。
當皮圈上部的吸風管路開始工作時,空氣經過皮圈上的這排小孔被吸走的同時,將纖維束推向小孔并將其牢牢的固定住。由于對纖維束的集聚不僅是通過靜壓,還有空氣的氣流,因此即使纖維流沒有排列在皮圈中間,氣流的推動作用也能將其調整到正確位置。因此,這種緊密紡技術并不要求纖維束嚴格排列在皮圈中央。皮圈上的小孔要足夠大,才能對纖維流產生足夠的集聚力。出于同樣原因,應該避免小孔被完全覆蓋,否則,將不能產生有效的空氣流,也就無法控制暴露在外部的纖維尾段。
緊密紡在細紗機上的生產路線大致如下:傳統的雙皮圈三羅拉系統將粗紗進行牽伸,但是在橫截面上,纖維束的尺寸并未成比例的收縮,在鉗口位置,由于受到羅拉的壓力,纖維束由圓形改變為扁圓形,寬度甚至有所增加。隨后纖維束進入集聚區。集聚區由前述的穿孔皮圈和驅動軸組成,他們完成纖維束從牽伸部位到集聚區的轉移。驅動軸和皮圈還構成了加捻前的最后一道鉗口。纖維束從牽伸區到皮圈的轉移方式,集聚區的集聚效果和最后的鉗口這三點是對緊密紡工藝影響最大的因素。纖維束的轉移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青澤公司通過合理的設計和優化的氣流控制保證了正確的纖維束轉移,穿孔皮圈以接近于零牽伸的速度轉動,并將纖維束的寬度收縮到接近成紗的尺寸。在集聚區中的纖維有三種狀態,既仍受牽伸羅拉鉗口控制的纖維,由氣流定位在皮圈小孔附近的纖維以及將離開集聚區但尾段仍留在其中的纖維。
纖維本身的特性也影響到紡紗工藝。纖維的長度和粗細都會對工藝有所影響,一系列的情況顯示,不同的纖維,其集聚的傾向性是不同的。以纖維束向皮圈中部移動的傾向來說,硬的纖維與軟的和有彈性的纖維表現出的傾向性是完全不同的。另外,纖維束的張力大小也會影響其移動能力。最明顯的例子是當纖維長度超過集聚區長度時、只有張力松弛后(如加以負牽伸),纖維才有可能向集聚區移動。纖維上所承受的張力越小,則纖維越容易向皮圈中部集聚。負牽伸率可根據纖維的軟硬從0%到4%加以調節。而對更長更硬的纖維或卷曲的纖維,負牽伸率可能更大。其他如上羅拉刻槽或皮圈的牽伸作用都有可能對纖維束的橫移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