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桿引緯
劍桿織機引緯方法是用往復移動的劍狀桿叉入或夾持緯紗,將機器外側固定筒子上的緯紗引入梭口,劍桿的往復引緯動作很像體育中的擊劍運動,劍桿織機因此而得名。
在無梭織機中,劍桿織機的引緯原理最早被提出,起初是單根劍桿,以后又發明了用兩根劍桿引緯的劍桿織機。在1951年的首屆國際紡織機械展覽會(ITMA)上就展出了劍桿織機樣機,也正是在這次展覽會上將無梭織機評為新技術,
自1959年以來,各種劍桿織機相繼投入使用,現已發展成為數量較多的一種無梭織機。劍桿織機品種適應性強,原因在于劍桿織機是積極地將緯紗引入梭口中,引緯運動是約束性的,緯紗始終處于劍頭的積極控制之下,凡棉、毛、絲、麻、玻璃纖維、化學纖維或輕、中、重型織物都可用相應的劍桿織機來制織,特別是近年來在提高緯紗在劍頭之間交接的可靠性,以及盡可能減小劍頭對經紗摩擦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之后,大大提高了其競爭力,尤其是劍桿織機具有輕巧的選緯裝置,換緯便當,在采用多色緯織造時,更顯示出它的優越性。
一、劍桿織機分類
劍桿引緯的型式最多,可按以下幾個特征分類。
(一)劍桿的配置
劍桿的配置有單劍桿引緯和雙劍桿引緯之分。單劍桿引緯僅在織機的一側安裝比布幅寬的長劍桿及其傳劍機構,由它將緯紗送入梭口至另一側,或空劍桿伸入梭口到對側握持緯紗后,在退劍過程中將緯紗拉入梭口完成引緯。雙劍桿引緯在織機兩側都裝有劍桿和相應的傳劍機構,這兩根劍桿分別稱之為送緯劍和接緯劍。引緯時,緯紗由送緯劍送至梭口中央,然后交付給對側也已運動到梭口中央的接緯劍上,兩劍再各自退回,由接緯劍將緯紗拉過梭口。
這兩種型式相比,單劍桿引緯時,緯紗不經歷梭口中央的交接過程,故較可靠,劍頭結構簡單,但劍桿尺寸大,增加占地面積,且劍桿動程大,限制車速的提高。而雙劍桿引緯時,劍桿輕巧,結構緊湊,便于達到寬幅和高速,梭口中央的緯紗交接現已很
圖8-19? 劍桿位移的合成
1-僅由引緯連桿機構運動引起的劍桿位移? 2-僅由筘座運動引起的劍桿位移
3-引緯連桿機構和筘座運動共同引起的劍桿位移
劍桿織機上送緯劍動程Ss和接緯劍動程Sj之和S應為(如圖8-20所示):
?????????????????????????? (8-11)
式中:a——接緯劍劍頭在接緯側邊經外移動的距離;
b——送緯劍劍頭在送緯側邊經外移動的距離;
c——兩劍在梭口中交接時的最大重疊尺寸(也稱交接沖程);
B——上機筘幅。
圖8-20? 劍桿動程
對于一定機型的劍桿織機,a、b、c保持不變,而織物的上機筘幅B由所制織的織物品種決定,因此劍桿動程應隨上機筘幅作相應調整,調整方法與機型有關。在非分離式筘座劍桿織機上通過對引緯連桿機構中的曲柄半徑進行變化就可實現,曲柄半徑增大,劍頭動程也增大,適應更大的上機筘幅。
圖8-21為送、接緯劍的劍頭速度曲線圖。從圖上可以看到:在起始處劍桿運動緩慢,而
圖8-21? 劍頭速度曲線
送緯劍更慢,在終了時亦是如此,這是由于送緯劍的引緯六連桿機構中最末一級搖桿在極限
位置附近的運動較接緯劍的四連桿更緩慢的緣故,它有利于送緯劍能在較短的距離內正確夾
持住緯紗,而且能較早地出梭口。而由接緯劍劍頭夾持的緯紗一旦被釋放后,必須立即受閉合的經紗夾持住,故接緯劍頭不能過早地出梭口,采用四連桿機構就可以解決了。另外從圖上還可看到:兩劍的最大速度值均出現在劍頭空載時,這有利于降低緯紗張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