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染和蠟染藝術
蠟染是貴州各少數民族共有民間傳統印染工藝。“用蠟繪花于布而染之,欲去蠟,則花紋如繪”(《貴州通志》)。它是一種古老的防染工藝,古稱“蠟纈”,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一起被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蠟染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于布后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蠟染工藝品的魅力除了圖案精美外,還在于蠟冷卻后在織物上產生龜裂,色料滲入裂縫,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尤具魅力。同一圖案設計,做成蠟染后可得到不同的“冰紋”。由于蠟染圖案豐富,色調素雅,風格獨特,用于制作服裝服飾和各種生活實用品,顯得樸實大方、清新悅目,富有民族特色。中國的染織工藝早在西周時期(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較大的發展。根據《禮記》等文獻記載,絲、染色當時都設有專官主管,楚國還設有主持生產靛青的“藍”工官。足見當時的絲織、染色工藝已頗具規模。 蠟染是我國苗族古老而獨特的手工繪染藝術,起源于秦漢,盛行于隋唐(公元581--907年)。這里有著取之不盡的藝術源泉,一代傳一代,可以說,從我國的染織技術開創時,蠟染就作為最古老的手工藝,稱之為中華民族古文明的一部分。 我國發現的蠟染文物,有新疆于田屋于來克古城遺址出土的北朝(公元396—581年)藍色蠟纈毛織物藍色蠟纈棉織品及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區墓葬出土的西涼(公元400—421年)藍色纈絹和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幾種蠟纈絹、蠟纈紗;還有敦煌莫高窟130窟第一層壁畫下發現的唐代廢置的大量蠟纈殘幡。這批遺存的蠟染實物中,北朝的和西涼的蠟纈織品都是深藍色地現白花,紋樣光潔清晰,古樸典雅;唐代的蠟纈絹和蠟纈紗的地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