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彩隱身印花技術
劉永慶
汶川地震引起了全國和世界人民的廣泛關注,眾志成城,抗震救災。在抗震救災中一架LH92734號軍用直升機失事,倍受國人的密切關注搜救工作。報載據新華社電稱:成都軍區抗震救災聯合指揮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直升機失事后,可能出現機體散落,變成碎片的機身涂有軍用迷彩,與植被的顏色相同,在一定距離很難通過肉眼分辨。特別是失事地域山高林密很多地方因為地震引發山體松動還在不斷滑坡,無論是徒步攀越,還是直升機空中搜索,難度都非常大。上述新聞報道中提到的軍用迷彩一詞,本文就此加以介紹。
迷彩隱身的由來
一提到迷彩二字人們首先想到的作戰用的迷彩服,其次是各種裝備(軍車、坦克、飛機、大炮等)的罩衣和野營帳篷、遮障等。作為作戰迷彩服,這是在無數戰爭中不斷總結經驗而逐步發展起來的。早在1856年,歐洲軍團士兵就應用土黃色軍服,那時人們并沒有意識到從“隱身”角度去考慮問題,而是從“耐臟”角度采用的。而在實際戰斗中這種土黃色軍服卻顯示了防護作用。這才促使英國在1902年首先選用黃色軍服取代了傳統的紅色軍服,由此認識到了這種顏色軍服可減少部隊傷亡。同年美軍在菲律賓殖民地戰爭中也采用了黃色軍服。從此開始,引起人們最初認識到了光學隱身技術的重要性。接著日本在日俄戰爭中也采用了土黃色軍服,相繼各國都采取了光學隱身技術。其目的是保護自己,欺騙敵人,提高生存能力的軍事偽裝或隱身技術,逐步引起了各國的注意力。從戰爭的教訓中,使人們認識到軍服的顏色在軍事上的特殊功能。1914年,法國炮兵首次用畫有迷彩圖案的帆布單覆蓋在大炮上,這就是迷彩最原始的應用。英軍根據法軍的經驗,開始將變形迷彩應用于飛機和艦船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德國、法國、英國、美國、俄國、意大利等許多國家開始將迷彩軍服應用于單兵。德國研究應用迷彩一直領先于世界,1935年,德國正式制作出世界上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