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物蠟染印花的特點和操作要領(上)
齊成
一、蠟染印花的歷史淵源和特點
蠟染又稱蠟防染(古稱蠟纈),它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并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在我國淵遠流長,可遠溯到商周時代。秦漢時期,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利用蜂蠟或蟲蠟作為防染的原料,利用天然的植物、礦物等作染料,對毛織、棉麻織物進行織物印染。到了西晉,已可染出十余種彩色的蠟染產品。唐代時期,蠟染工藝由西南傳入中原。南宋時,蠟染花布被稱為徭斑布,系采用鏤有細花的木板二塊夾住布帛,然后將熔化的蠟液灌入鏤空的部位,灌入的蠟在常溫下很快固化,當全部鏤空的圖文都灌完蠟后,此時釋放夾板,取下布帛并投入到藍靛染液中,待布被染成藍色后,再將布帛撈出放入沸水煮布,以除掉布帛上的蠟,當除蠟完成,就可得到極細斑花、清新漂亮的徭斑布。宋代以后,中原的蠟染技術逐漸衰退,而西南地區的蠟染則依然保持著古樸、原始的風格,在一家一戶的作坊中沿襲下來。
蠟染印花實際上應該叫蠟防染色印花,它類似于印刷上陰圖印刷,用蜂蠟、天然樹脂作防染劑,用植物、藍靛作染料,即圖文部分用蠟封住保持底色,而其它部分染上其它顏色。即用蠟把花紋點繪在麻、絲、棉、毛等天然纖維織物上,然后放入適宜在低溫條件下染色的靛藍染料缸中浸染,有蠟的地方染不上顏色,除去蠟即現出因蠟保護而產生的美麗的白花。蠟染的技法是用溶化的蜂蠟或石蠟作畫然后浸染,煮去蠟而成。
此法由于不存在其他工藝限制,只是徒手作畫,所以用筆(刀)隨心所欲,可以充分發揮蠟染藝術家的獨創匠心,其畫法可流暢活潑,可雅拙古樸,可嚴謹,可疏松,由于蠟的特性,一般作畫多用銅制蠟刀。蠟刀的式樣為兩片,由約1厘米之薄銅片合成斧形,中空,上接木柄,沾蠟后,蠟蓄于兩薄銅片之間,有如繪圖用的鴨嘴筆原理,借銅傳熱保溫作畫。這種用刀如筆的作畫特點,形成了蠟染的特有表現方法。再加上蠟膜在布上凝固后,經多次染色蠟層自然龜裂,藍靛滲透于裂縫之間,產生
近年來,蠟染印花已廣泛用于衣裙、被面和時裝面料,以及圍巾、挎包、旅游產品等多種裝飾織物上。此外,目前還出現了采用機器雙面印花的仿蠟染產品,效果雖略有遜色,但工作效率較高,價格較低廉,因此具有很大市場。
二、蠟染印花各工藝的操作技術
現代蠟染印花的技法工藝一般可分為繪稿、刻制、印刷三分工序。
(1)繪稿。如今繪稿主要仍采用傳統的手工描繪形式來完成。但在繪稿時,要注意以下三個原則。第一,畫稿的設計需兼顧漏版刻印的特點,即在物體之間留出相互攀纏的連線,而且留下的連線要稍微粗些,以免在刻制時掉版或印刷時斷線。第二,無論使用何種材料做版基,均可在普通鉛畫紙上,用水粉色繪制畫稿、設計,還要顧及所漏印畫面的特點,如蠟染版畫時要留意它的畫面都是點線面的平面組合,大小色塊的構成等特點。第三,構圖時,盡量將畫面處理成平面的,色塊的,略帶裝飾性的畫面,避免出現過于寫實的,明暗的,具有縱深感的畫面。
(2)刻制。刻制的材料和版基主要有:塑膠片、油紙、涂過清漆的雙層牛皮紙、卡紙、謄印紙等。刻制使用的刀具主要為斜口刀、圓口刀、剪刀,在版基上鏤刻圖形。鏤刻時,可分版分色,也可一版多色。作斜口刀、圓口刀及三棱刀刻作塑膠片。刻膠硬紙板、油紙、厚牛皮紙等,只能用斜口刀劃刻,用剪刀剪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