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絨圍巾(或披肩)的一般整理流程為:生修→洗呢→縮呢(加柔軟劑、平滑劑)→烘干→中檢→軋水→刺果起毛(3—6遍)→蒸刷→中檢→蒸呢→裁剪。
1起毛溝痕問題
穗部附近約30 cm處受拉力,因穗處拉力大于布身,導致結構松軟的圍巾在起毛過程中逐漸形成溝痕,穗根附近尤為嚴重。起毛溝痕是羊絨圍巾整理過程中最常見的疵點,是較為棘手的一個難題。溝痕的存在,嚴重破壞了圍巾的平整和美觀。
1.1原料
原料是導致起毛溝痕的基礎,在跟蹤生產過程中發現:優質的山羊絨不易出現溝痕,“綿羊絨”圍巾起毛時容易產生溝痕;若纖維的強力受到破壞,則起毛時掉毛量較大,達到規定的起毛密度時起毛次數必須增加,易產生溝痕,因此,起毛前必須測出布身強度,以便調整起毛工藝參數;同樣的纖維,淺色絨起毛質量較好,深色絨雖然易產生溝痕,但不易暴露,唯中深色絨,如駝色、棗紅色、醬黃色、綠色等最難避免起毛溝痕。
1.2織物組織設計
織物組織設計對起毛溝痕有以下影響:若組織紋沿經向分界成隱條或隱格花紋時,易于產生起毛溝痕;當緯密:經密>1時,且二者差值越大時,起毛溝痕越淺,因此設計時一般取緯密:經密>1.1~1.3;充實率過大或過小時都易導致溝痕的產生,實踐證明,設計充實率在55%~70%為宜。
1.3紗穗密度
紗穗細、密度大時,經向受拉伸力較為均勻,不易產生深的溝痕,一般取值為9~11個/10 cm。水波紋風格的圍巾易出現溝痕,紗穗密度應大一些。
1.4上機回潮率
此處的上機回潮率指烘干后、起毛前的回潮率。從跟蹤生產發現,此回潮率大小與溝痕的形成關系密切。上機回潮率≥22%時易于起毛,起毛后絨毛豐滿,布面平整,溝痕較少。
1.5起毛劑
加入合適的起毛劑,有利于起毛。起毛劑的加入,使纖維柔滑,易于起出。合適的起毛劑指:柔滑性適度,用量合理。若處理后織物手感過于平滑,實踐證明并不利于起毛。
1.6起毛設備及工藝參數
雙動式起毛機Lafer所起絨毛為紗線的兩側,較單動式起毛機Nc033的密度大,布身的結構也較松軟,平整性較好。每一次起毛的效率越高,則起毛次數越少,若將起毛次數控制在≤3時,起毛溝痕不易產生。設計起毛參數的思想是:使順逆滾筒同時進入和結束起毛狀態為宜;坯布張力適中偏小。
1.7定形整理
起毛前適度的定形整理利于起毛后布面的平整,不易產生起毛溝痕。因此對薄型織物,起毛前采取輕蒸。上機回潮率為15%~18%,汽蒸2 min,抽冷2 min,蒸后坯布回潮率控制在20%~22%。
2穗痕問題
穗痕是指羊絨圍巾在后整理過程中蒸呢時圍巾或披肩的穗對絨面擠壓所產生的痕跡。蒸呢是產生穗痕的主要工序。一般圍巾織物控制蒸2遍,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