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機械式提花機
在絲織機上,制織一個完全組織內經緯絲很多的織物時,需用提花機(jacquard)作為開口機構。其主要特點是,織造過程中,可控制單根綜絲的升降,但也可用棒刀使一片綜絲作升降運動。
(一)單動式提花機開口
各種類型的提花機開口機構,都是由三個機構所組成。
1、傳動機構
一般由空間曲柄四連桿機構傳動。也有用立軸式齒輪傳動,鏈傳動等傳動型式。
2、提綜機構
由刀箱(griffebox)、提刀(knife)和豎鉤(hook)等所組成。
3、花紋控制機構
由紋板、花筒和橫針所組成。
經絲穿在綜絲(heald)1的綜眼內,重錘(即下柱)2固裝在綜絲的下端,綜絲上端固裝在通絲(healdtwine)3上,通絲3通過目板(comberboard)4的孔眼,目板4使通絲相互分開,并按織物幅度而分布。通絲上端固定在首線5(neckcord)(或稱麻線)上,每一根首線皆掛在豎針6上,豎針6垂直安裝在托板(grate)7上,托板7具有供首線通過的孔眼。裝在刀箱8上的提刀9從每一列豎針的前下方通過,而每一根豎針通過橫針(needle)10的圈狀彎曲部,橫針10依水平方向安置,并穿過橫針板(needleboard)12的孔中,橫針右端裝有彈簧11,橫針的左端由于彈簧11的作用而突出橫針板12之外。在橫針板12左前方裝置花筒(cylinder)13,花筒上有紋板簾(card)14。在機器運轉時,刀箱與提刀9沿垂直方向往復運動。提刀向上運動時攫住豎針,使豎針、通絲、綜絲及穿于綜絲內的經絲提起。提刀下降時,經絲由重錘2的作用而下降,各根經絲的提升次序由花紋控制機構來控制。
1-綜絲2-重錘3-通絲4-目板5-首線
6-豎鉤7-托板8-刀箱9-提刀10-橫針11-彈簧12-橫針板13-花筒14-紋板簾
(二)復動式提花機開口
復動式提花全開口(doubleliftjacquardopenshedding)曲軸回轉兩次,提花機刀箱往復運動一次(即有兩個刀箱,每個刀箱各上下一次)。
總之,紋紙上有孔時豎針提升,形成梭口的上層;紋紙上無孔時,豎針不提升,停留在托板上,形成梭口的下層。第一次已提升的豎針,當第二次開口時還需繼續提升(紋紙上有孔),此豎針就停在停針刀25上,仍保持繼續開口,直到紋紙上無孔時,豎針才能下來。
其開口形成過程,如圖(b)中的開口曲線,此時綜平點n為360°,①為被提升經絲曲線;②為下降經絲曲線; ③為提刀停集時形成上層開口(即△1);④為豎鉤在托板上形成下層開口(即△2)
二、電子提花機
(一)電子提花機的控制原理
提花織物的生產從純手工到機械提花機,發展到今天的電子提花機,經歷了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電子提花機開口(electronic jacquard shedding)融合了現代微電子技術和電磁、光電技術,在紡織CAD系統和新型機械機構的配合下,實現了高速無紋版提花, 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其中的電子提花控制部分的設計方案以通用微型機或工控機作為控制主體,用磁盤文件、網絡文件等形式的數據來源以適應不同織造環境要求,研制相應的接口電路讀取提花信息和產生時序信號,并把提花信息驅動后發送至提花龍頭,實施提花控制。
國際上對電子提花開口機構的研究始于二戰結束,到了七十年代,由于大規模集成電路及電子計算機的應用與發展,電子提花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
1983年,第一臺電子提花機在米蘭紡織機械展覽會上作為樣機展出,此后許多的提花機制造商把它列入自己的發展規劃,可以說從八十年代開始,紡織行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發展勢頭很好。
電子提花機與其它機械控制提花機相比,在花樣控制方面具有創造性的變革,不同的電子提花機雖有不同的結構,但從原理方面分析,不外乎有以下幾部分組成:
[1][2][3][4]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