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電子提花設備的使用,成為當下服飾面料設計的有力支撐。
以往的大提花織物在服飾面料中屬于裝飾性較強的品種,一般僅見于古香緞、織錦緞等傳統高檔絲織品種,圖案也以古色古香的纏枝花、折枝花、亭臺樓閣、寫實花卉等為主。因而,這些面料往往只能用于制作較正式的中式禮服。近年來,人們對于服飾面料的要求日趨個性化和休閑化。個性化要求面料裝飾有新意和與眾不同,休閑化要求面料風格自然輕松。兩者的合力使得大提花也不復嚴謹、精致、寫實、正式的風格,變得非常隨意,觀之可親。其它織物也開始出現大提花。而目前一般工廠的普通織機或電子多臂機的棕框數都在14片以下,不可能織造這類復雜的圖案,面料高端產品只能訴諸于大提花織機。
在紡織工業中,生產提花織物的提花機織造工程最為復雜。最早的提花裝置大概出現在16世紀,當時稱之為“拉花機”,由兩人一組進行織造,拉花工在織機上方拉引經紗,在下面的織工操作織機。1840年法國人伽卡特發明的提花裝置成為今天提花機的雛形。此后,作為提花織造工程的準備工序,便產生了制作紋板的工序:按照設計者繪制的圖案,修正成適合織物的花形,做成意匠圖,并按照意匠圖進行紋板打孔。這一系列工序直到上世紀70年代“電子式自動紋板打孔系統”發明以前,從織物的圖案設計、意匠到紋板軋制等工序一般都是手工操作。由于制作紋板本身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而且如果紋板圖經踏花后試出的樣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話,整個生產過程還得重復進行,仍然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產品滯后。所以在服飾面料生產企業品種變化要快、生產周期要短的要求下,無需任何形式紋板的電子計算機控制的自動提花織造系統應運而生。
當面料設計師使用全自動梭織小樣機織造面料時,由于綜框數太少(18葉綜),使很多設計構想只能是紙上談兵,無法織成真正的面料。而電子大提花織機不必像普通織機那樣受綜框的限制,它能夠單獨控制每一根經紗,因此能夠更好地織造復雜的圖案,并能確保它的質量。迄今,多數普通電子提花機的豎鉤數都保持在2688個左右,為了滿足大花型織物的需要,豎鉤數甚至可以超過一萬根。如法國斯多比利(Staubli)公司開發的CX1090提花機可達12288針。
[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