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染料濕短蒸染色
軋染是活性染料重要的染色方式之一,但通常在軋染工藝中,織物經過浸軋染液后都需要進行中間烘干,以利于后續汽蒸或焙烘固色時提高加工速度和減少染料水解,獲得高的固色率和色牢度。但是中間烘干也帶來許多問題:首先是消耗能源,濕織物烘干時蒸發水分要消耗大量熱能;其次在烘干時染料容易發生泳移,產生色差和降低色牢度,染色重現性也變差;此外,浸軋染液后進行烘干,不但增加了一道加工工序,不便于管理,而且干態織物進行汽蒸時,染料和化學品重新要吸水溶解,干態織物吸濕都會放熱產生過熱現象,對染料上染和固色均不利。因此,進行濕蒸是長期追求的目標。 染色織物濕蒸難度很大。首先濕織物直接汽蒸,由于水分吸熱蒸發,使織物升溫速度大為減慢,延長了汽蒸固色時間;其次在織物上含有大量水分(通常浸軋后的帶液率為60%~70%)時,汽蒸升溫過程中,織物上的活性染料會發生大量水解,降低固色率和色牢度??椢锷系乃钟卸喾N狀態,大致可分為纖維吸收水和織物上的自由水兩大類。吸收水又可分為化學結合水(主要通過氫鍵結合在纖維分子鏈上)或稱不凍水(其冰點遠低于0℃)和束縛水兩類。化學結合水含量不多,與染料反應機率也較少,因為它不能自由運動;吸收水相當多的一部分處于纖維孔道中,纖維孔道很細,這部分水也不易自由流動,與染料的反應速度也較低,稱為束縛水。纖維外的自由水一般容易運動,一小部分處在織物纖維間的毛細管中,雖然由于毛細管效應而不易流動,但它的本性和溶液中的水基本相同,而大部分是可以自由流動的自由水,它們因自身的重力也可以流動。纖維外的這兩種狀態的水都容易與染料發生反應,是染料發生水解的主要因素,由于通常濕態汽蒸(或焙烘)時織物含纖維外的自由水分量大,故染料水解速率高。 濕短蒸工藝就是在選用適當的染料和固色堿劑的前提下,采用專用汽蒸設備,使織物盡快升溫,織物上的水分從60%~70%很快降到適當水平后,進行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