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染料染色
植物染料是從植物的根、葉、樹干或果實中取得的。據估計,至少有1000~5000種植物可提取色素。如菖草、紫草、蘇木、靛藍、紅花、石榴、冬青、楊梅、柿子、黃梔子、桑、茶等。植物染料原主要用于食品和化妝品著色,我國在近幾年也開發了數十種不同來源的植物色素。紡織品染色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用植物色素,至今少數民族地區的蠟染、扎染也還應用天然的植物色素。
一、植物染料的分類及應用
植物染料的分類有多種方法,按化學組成一般可分為:葉綠素類、類胡蘿卜素類、姜黃素類、靛藍類、蒽醌類、萘醌類、類黃鹵酮類等七大類。
天然植物染料色譜七色俱全,但鮮艷明亮不夠,不少品種的水洗和氣候牢度不夠滿意,其濃度與色相也不穩定。較滿意的植物染料有:姜黃、桅子黃、紅花素、槲皮苷、茜草色素、靛藍、梔子藍、葉綠素、辣椒紅和蘇木黑等。
用于絲綢、羊毛等蛋白質纖維染色的植物染料較多,色譜較齊全。而用于纖維素纖維染色的種類不太多,色譜也不齊全,主要染料有靛藍、梔子藍、葉綠素、辣椒紅、蘇木黑、可可色、梔子黃、姜黃和茶葉等。用于合成纖維染色的植物染料種類更少,色譜了也少,著色率較差,蟲膠、姜黃和洋蔥染料可以對洗滌染色,在弱酸條件下用高溫高壓(先媒后染)法染色,得色量較好。
二、植物染料的染色
(一)染色方法及工藝流程
植物染料分子結構各不相同,染色方法也不同,蛋白質纖維和纖維素纖維,染色方法有無媒染染色(桅子黃、桅子藍)、先染后媒染法染色和先媒后染法染色。對合成纖維有常壓染色和高溫高壓染色。
一般染色工藝流程是:染液制備(植物與水混合煮沸1h左右,提取染液)→染色(染液加熱,浸入織物15~30min)→媒染(染色織物浸入媒染浴中30~40min)→水洗→干燥。如直接染可進行多次染色,先媒染后染色的織物上染率較高,先染色后媒染的織物勻染性較好。
(二)染色實例
1.紅色類染料 大多數紅色色素隱藏在
用茜草染色時,將茜草根加入到30℃溫水中,然后放入已預先媒染的毛織物,染液溫度緩慢升至100℃,染色1~1.5h后,溫度馬上降至90℃染色0.5h,定期攪動,當得到所需的顏色后,將織物在染液中冷卻,然后在溫水、冷水中漂洗、最后脫水、晾干。茜草素在纖維上和媒染劑絡合,形成不溶性的金屬絡合染料。用于棉織物染色時,可得鮮艷的紅色。
用黃檗樹皮的提取液也可染成粉紅色,染色時,將黃檗樹皮在水中煮沸60min,提取液沖稀后進行染色,染色后水洗可得粉紅色。
用紅花也可以染色。將散花在水中浸泡數日,絞出黃水,將草木灰汁于30℃揉入散花中,裝入麻袋,絞出提取液,反復4次,收集提取液加入米醋調至pH值7.5左右。將所得溶液,沖稀后加入棉織物染色,于40~50℃染色40min,并慢慢不時加入米醋,染色結束時,pH值在6.5左右。
紅色植物染料還有許多,如紅甜菜中的甜菜紅素,指甲花中的指甲紅花色素等。
2.黃色類染料 天然植物中可產生黃色色素的植物數量比其他顏色的色素要多得多。姜黃是天然色素中最鮮艷的一種,它是從姜黃的新根或干根中提取的;黃木犀草是歐洲最主要的天然黃色染料;勞松黃是從一種生長在印度和埃及的植物散沫花中提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