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布鍋常見病疵原因及解決方法
一. 鐵銹斑和堿斑 產生原因 管道腐蝕后產生的鐵屑較多,水質較硬。回收堿中含雜多,軟水劑為純堿,形成的碳酸鈣、碳酸鎂、氫氧化鐵等微小沉淀未能及時有效去除,隨著練液在鍋內反復沖吸而吸附在浮面的織物上,形成堿斑、鐵銹斑。這類斑漬通常在漂后酸洗工序中能去除,嚴重時要重復酸洗一遍。為保護工人身體健康,我們把酸脫氫改為大蘇打脫氫,所以這類疵點要到染后變成堿斑和黑斑疵布后,才取出返工。返修時把色布重新酸洗。這類疵點雖然基本能返修成正品。但給生產安排帶來許多麻煩,有效的辦法是杜絕它的產生。
解決辦法 查閱有關資料,要解決這類問題,最有效的辦法是用螯合劑。螯合劑可把這些沉淀變成澄清液,不會沉淀在織物上,極易清洗干凈。我們選擇不同的螯合劑做實驗,把它們調整為同等濃度,測定其螯合鈣鎂和鐵的能力(表1) 表1 螯合劑螯合能力測試
螯合劑種類 | 對鐵的螯合值 | 對鈣的螯合值 | 磷 |
外商獨資螯合劑1# | 38 | 110 | 無 |
南方某公司螯合劑2# | 54 | 170 | 含磷多 |
附近某廠螯合劑3# | 8.5 | 98 | 無 |
螯合劑COG | 28 | 156 | 無 |
對目前煮布鍋用水進行監測,水的硬度通常在3mg/L,考慮保護環境不能用含磷助劑,因此我們采用螯合劑COG。根據水質和回收堿的情況把用量定在0.1%,并將以前純堿軟水劑改為螯合劑COG。經調整后的配方使用一個月后,已杜絕堿斑產生。但偶爾還有黃斑產生,考慮到成本等因素,在處方中適當增加了水玻璃的用量,將原來的
名 稱 | 原處方,kg | 現配方,kg |
高效精練劑 | 12.5 | 12.5 |
水 玻 璃 | 10 | 15 |
純 堿 | 10 | |
螯合劑COG | 10 | |
焦亞硫酸鈉 | 10 | 10 |
燒 堿 | 14~ | 14~ |
浴 比 | 1:3.5~4 | 1:3.5~4 |
用調整后的處方生產16個月,堿斑和鐵銹已基本杜絕。
二. 練液色素斑 產生原因 鍋內織物堆置不勻,鵝卵石破碎后堵塞板孔;或織物接觸鐵板,排液水洗時水流短路,或沖洗流動量不夠;或殘液濃度高,水洗時溫度低,沖洗時間短,導致出鍋時局部帶堿而造成漂白不勻。
解決辦法 堆布盡量松、勻;嚴格控制堿濃,排液后加強第一箱熱水水質控制并充分沖洗。
三. 色斑產生原因 產生原因 煮布鍋內織物堆置不勻,練液浴比低,流量不暢,泵壓小,液量穿透力小。 解決辦法 織物堆置松、勻,浴比控制在1:3.5~4,提高泵壓,防止漏汽、漏液,保證練液流量暢通。
四. 染色后布面出現無規則深色斑 產生原因 排液降壓過程中,在排液15min左右時,鍋內壓力大大降低,鍋身下半部分練流排放相對緩慢,而滯留于下半鍋織物之間的殘液在壓力較低時,一時不能排盡。殘液在高溫真空狀態下5~8min可全部汽化干涸,在織物上產生斑漬,并嚴重局部絲光。經過漂洗后半制品上沒有堿斑,若有堿斑,在沒有酸洗條件下,一旦染色,織物上就有深色斑,稱局部絲光斑。其次,直接與鍋壁接觸的織物,特別是下半鍋靠壁部分,如滯留殘液,在鍋壁的烘烤下,滯留的殘液沸騰汽化更快,如熱水一時未能壓入,極有可能產生類斑漬,因織物間排液不順暢,滯留殘液的可能性更大,汽化干涸容易造成局部絲光。我廠生產的細密手術巾,出鍋漂洗開幅時,布面白度均勻,但染色后布面深色斑比粗支稀松的織物產生的多,也證明了這類斑漬產生的原因。
解決辦法 此斑一旦產生,染色后造成無規則深色斑,回修時不能酸洗,只能靠反復剝色后再復染,所以必須事先預防。首先,在配制練液堿濃度時,不能過分高,使殘液堿濃降低,即使汽化干涸也達不到絲光效果;其次,在排液降壓水洗時,要盡快將準備好的熱水壓入鍋內,大約在20min時加入,
五. 綜合治理 為徹底解決以上提到的各類斑漬,對設備全流程進行改造和完善。 原工藝流程: 坯布--燒毛--退漿堿--堆布槽--1#繩(跳穿)--2#繩軋(1~2道)--進鍋(沖練液)--升保溫6h--排液--一箱熱水洗--一箱冷水洗--出鍋--3#繩軋加漂水(2~3道)--J形箱堆置--6#繩狀(跳穿)--7#繩軋加大蘇打(1~2道)--8#繩狀(跳掉)--9#繩軋(跳掉)--10#繩狀(實際1~2道水冼)--儲存槽--待開幅
目前工藝流程: 坯布--燒毛--退漿堿--堆布槽--1#繩(3~4道熱水洗)--2#繩狀堿(3~4)--進鍋(沖練液)--升保溫6h--二箱熱水洗--一箱冷水洗--3#繩軋(3~4道)--4#繩軋(3~4道)--5#繩軋漂(3~4道)--J形箱--6#繩狀(3~4道)--7#繩軋大蘇打(2~3道)--堆置--8#繩狀(1~2道)--9#繩軋跳過--10#繩狀(1~2道)--儲存槽--待開幅
以上工藝對比表明,現工藝保證了充分洗凈布面殘酸,這樣將更進一步降低生斑和絲光斑以外的各類斑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