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絲光生產線
眾所周知﹐絲光是在給以張力的條件下﹐用氫氧化鈉對棉進行處理的工藝﹐氫氧化鈉濃度為28-32°Bé(約270-330g/L)。在無張力條件下﹐采用較低的氫氧化鈉濃度(<24°Bé)處理﹐通常可用于提高織物的可染性。絲光能改變棉纖維的大分子結構﹔原纖間溶脹﹐因而改變微晶分布的取向度﹐改進纖維的內表面結構﹔提高染化料的可及度(約提高可染性25%)﹔增加纖維強度﹐纖維變得更有光澤。后者是由于經絲光后纖維的橫截面從典型的橢圓形和帶有一胞腔﹐轉變成圓形﹐且相應地具有更大的光反射能力。 1 影響絲光效果的參數 絲光工藝特別受到以下參數的影響﹕ (1) 堿液濃度﹔ (2) 溫度﹔ (3) 反應時間﹔ (4) 織物張力。 John Mercer最早發現了溶脹的最佳堿液溫度為15-20℃﹐要求反應時間為50’S左右﹐這就是所謂的冷絲光。除此之外﹐通過提高絲光溫度至60℃左右的熱絲光﹐可以加速溶脹過程﹐獲得更好的均勻度和尺寸穩定性。由于冷絲光可獲得更大程度上的溶脹效果﹐因此常常與熱絲光組合使用。熱絲光的另一個優點是設計的生產線較短﹐這是由于縮短溶脹時間﹐從而降低投資成本所致。機械工程設計諸如輥筒排列和張力鏈應與織物的張力參數有關﹐由于織物浸軋燒堿而強烈收縮﹐借助恰當的機械部件可以防止這種收縮。對于一個完美的絲光生產線﹐即從浸軋堿液到穩定作用﹐以及通過水洗去除織物的濃堿的操作過程中﹐控制織物的長度和寬度﹐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穩定作用階段的燒堿濃度下降至40g/kg織物以下時﹐才能進入標準水洗裝置中進行最后的水洗﹐達到中性。 2 濕布浸軋工藝絲光工藝通常以濕布軋液加工方式進行。 經其它前處理工序﹐諸如退漿﹑煮練﹐且不必中間干燥以濕態進入絲光生產線的浸軋階段。在浸軋堿液時會存在部分浴液交換﹐織物上帶有的水分會對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