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熒光增白劑的增白原理可知,增白劑對纖維或織物的增白效果主要取決于日光中紫外線的含量以及纖維或織物上熒光增白劑的濃度。當日光中紫外線的含量充足時,纖維或織物上熒光增白劑的濃度在一定范圍內變化時,其增白效果隨纖維或織物上增白劑濃度的提高而增強,也就是被增白纖維或織物的白度值隨纖維或織物上增白劑的濃度提高而增大; 當增白劑的濃度提高到某一恰當濃度時,增白效果最佳,可獲得最高的白度值。如若纖維或織物上的增白劑濃度超過一定范圍時(即超過增白劑的泛黃點),非但對纖維或織物的增白效果沒有提高,反而會有所降低(即通常所說的纖維或織物泛黃)。 熒光增白劑DT的最佳使用濃度為0.8%,也就是說用量超過0.8%時。纖維或織物上的白度不但沒有提高,相反會下降而導致泛黃。這種現象是因為織物上黃光的強度是有限的,因此抵消該黃光所需要的由熒光增白劑吸收紫外線而發射出的黃光的補色光——藍紫色光也是有限的。 隨著織物上熒光增白劑濃度的增加,其發射出的藍紫色光強度也增加,從而抵消了織物上的部分黃光,使黃光強度逐漸減小,織物也變得越來越白。當增白劑的濃度在織物上增加到恰當濃度(即增白劑的泛黃點)時,其發射出的藍紫光強度恰好與織物上的黃光強度相等,彼此恰好抵消,這時增白效果最好,白度最白。 當藍紫色光強度大于抵消織物上黃光的強度時,增白劑所反射出的藍紫色光表現極為明顯,同時因各種增白劑其組成基團不同,所呈現的不同色調(如青光紫、紅光藍等)這時也較明顯地表現出來,上述兩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使織物的灰色色調增加,并且這種作用隨增白劑的濃度增加而加強,從而造成白度值下降,增白效果下降。雖然這時織物已無黃光的痕跡,但是看起來已不再潔白、明亮、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