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整理主要是通過浸軋給予織物特定的、含有功能物質的水溶液(或懸浮液)。這就要求這些水溶液或懸浮液必須滲入織物內部。織物是一個多空體,分布著大小不同的空隙。這些空隙存在于纖維與纖維之間和纖維束(紗、線)與纖維束之間,只有水溶液和懸浮物進入這些空隙,功能性物質才能與纖維發生反應。
這些功能性水溶液和懸浮液往往粘度較高。為了在織物上分配均勻,采用各種浸軋手段。但由于擴散速度等因素,織物上的水溶液或懸浮液在織物表面與內層之間呈梯度分布。尤其在軋后烘干時,表面水分首先開始蒸發運動,促使內層水分帶動功能性物質向表層泳移,這種運動一直要到水分蒸發基本完畢才能停止。為了改善這種現象,采用低溫無接觸預烘。從理論上講可以杜絕這種現象,伹實際上是難以避免的。因此使大量的功能性物質堆積在織物表面與纖維反應,造成服用時牢度下降或手感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