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塞版
外觀:印花織物之表面,有小點狀面積之花紋未能印出,或印出滲合成點狀。
成因:多發生在綱版或羅大利印花,印花漿中之粘塊狀物,貼附在印花版上,阻擋印花漿通過。
(44)渡色
外觀:印出之花紋不夠明銳,有向花紋外渡出之現象。
成因:1).印花漿之粘稠度不夠。2).兩色之印花漿重疊。
(45)印花漿筒污染
外觀:白底印花之織物,受到極少量印花漿很均勻之污染,多發生于羅拉化之織物。
成因:1).印花羅拉之鏡面度不夠,易于粘附印花漿。2).刮刀與印花滾筒接觸不良,或刮刀未經常修磨,不夠銳利。印白底黑色或深色較大之花紋最易發生。
(46)刮刀污
外觀:印花織物之經向或縱向,有一段首尾整齊之單一顏色痕跡。在較寬者尚顯示出中央部位無色,向兩邊由最深逐漸變淺而消失。
成因:印花漿中偶有結塊或成團物,受羅拉印花機之刮刀加壓,滑過印花滾筒之部份周面。
(47)印花拉線
外觀:在羅拉印花之織物,印在布面上之花紋,沿織物之經向或縱向,印出一條或多條非印花滾筒上所有之細線。
成因:印花滾筒雕刻修整不善,花紋槽邊受到刮刀強力逼刮而發生破損?;蛴』{中混有堅硬之微小碎屑,由花紋槽開始將印花滾筒刮傷。
(48)印花拖尾
外觀:在羅拉印花花紋為圓點之織物,在圓點之沿織物長向側,有拖摸之痕跡,使部份花紋邊不夠整齊。成因:印花時吃漿太重。進布與出布張力不勻??椢锉砻嬷q積存在刮刀上。
(49)印花跳刀
外觀:印花織物之花紋沿織物之長向,成波浪式之顏色深淺變化。
成因:羅拉印花機之刮刀安裝與加壓不適宜。
(50)接版不良
外觀:印花織物之連續花紋,在其版距接合之部位,未能恰好銜接,多發生在綱版印花織物。
成因:1).印花所用之綱版制版不良。2).印花前裝版前版距未能確切控制。
(51)底布接縫污染
外觀:印花織物之花紋,在沿織物之幅寬方向,有一條花紋極模糊之痕跡,但模糊之成度全條并不一致。
成因:羅拉印花使用之底布成環狀,接縫處因重疊而較厚,易吸有較多之水份,經烘干仍會較一般布面為濕。與被印之織物疊合,會浸濕被印之織物,印上之印花漿則發生滲入擴散。(52)印花停機痕(PrintingStopMark)
外觀:印花織物之花紋沿織物之幅寬方向,有一條全幅寬約5至15公分各色印花漿相混滲合之痕跡,無花紋圖案之顯示。成因:印花機停止運轉,印花滾筒或滾綱未立即升起,繼續壓在布面上,致使過量之印花漿滲入布中。
(53)水滾痕
外觀:在染色或印花織物之布面,有圓點形或較大片狀面積顏色較淺之痕跡。痕跡之邊緣往往較中央部位為深。
成因:染色或印花后尚未繼續后處理之織物,存放期間,因廠房內蒸汽凝結水滴下,落于織物上,水滴部份即會發生顯著之變色,即令是予以烘干處理,亦無法恢復至原色。此乃是水滴以結晶水之形態與染料起結合所致。如使用燙斗高溫燙干,即可能恢復至原色。使用甕染料對纖維素纖維織物染色,有此種水滾痕發生時最為顯著。
(54)發色斑
外觀:打底與染色或印花后之織物,經發色處理后,布面所產生之顏色,有較淺不規則之片狀斑。
成因:1).**酚染料之打底液與顏色液濃度調配之比例不當。2).打底后烘干之溫度過高。3).連續染色所使用之還原劑溶解不完全。4).在熱蒸過程中,蒸箱內之空氣未完全排除,因而織物與空氣接觸。5).在熱蒸過程中,蒸箱內之溫度不均一。6).染料之氧化發生不完全。7).染色或印花后在發色前,織物受到日光直接照射。
(55)樹脂斑
外觀:經樹脂加工之成品織物,布面上有干固之樹脂斑。視之有光澤反射,觸之感覺平滑且挺硬。
成因:在樹脂加工過程,樹脂未能充份均勻溶解,織物通過樹脂漿槽,附粘于布面上,再經軋輥壓擠,成片狀緊粘于布面上。
(56)表面樹脂
外觀:經樹脂加工之成品物,樹脂浮于布面,以手指甲輕輕劃過,會產生一條條之抓痕。
成因:于樹脂加工時,樹脂壓吸率過大,開始烘干之溫度太高。
(57)毛球
外觀:樹脂加工之成品織物,布面有起毛球之現象。毛織品、聚酯短纖維品、以及與聚酯短纖之混紡織品,則較易發生。
成因:1).織物在樹脂加工前,表面仍有大量之毛羽。2).樹脂加工時,樹脂液中未添加防起毛球劑,或適當之平滑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