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并緯(Mispick)
外觀:緯紗兩根織入同一織口內,偶亦有三根或更多根者。并緯之長度長短不等,以織物全幅寬者,與在近兩布邊10公分上下者較多。
成因:1).織物全幅長之并緯,系因停機排除故障后,未查對織口開車。或探緯針失效,斷緯未自停。2).非全幅長之并緯,經因保險紗之長度不夠,邊剪設定不當或不夠銳利,及斷緯后未將紗尾清除。
(7)稀衖(SetMark,Fine)
外觀:布面上緯紗排列之密度較規定稀少。沿織物長度一段織入之緯紗,由正常密度逐漸變稀,再由最稀逐漸恢復至原來密度,形成一條等寬窄之稀疏布面。
成因:1).探緯針失靈,無緯紗時繼續空轉送經。2).織造時經紗張力控制不當。3).停機再開車前經紗張力調整太緊。
(8)密路(SetMark,Coarse)
外觀:布面上緯紗排列之密度,較規定密集。沿織物長度一段織入之緯紗,由正常密度逐漸變密,再由最密逐漸恢復至原來密度,形成一條等寬窄之緊密布面。成因:1).織造時經紗張力控制不當。2).停機再開車時經紗張力調整太松。
(9)拆痕(Pick-OutMark)
外觀:胚布緯紗拆除不善,再繼續織造后,布面上仍留有痕跡者。
成因:在織物織造中,作業人員發現有異緯織入,或織造出嚴重之密路、稀弄,立即停機將該織入之緯紗剪斷拆除。于拆除時經紗受到緯紗摘下之摩擦,產生大量之毛羽,故重織后,在原拆除之范圍,呈現一條寬窄相等之多毛羽布面。
(10)斷經(BrokenEnd)
外觀:織物之經紗斷掉一根或多根,致其左右兩相鄰紗間之距離變大。在平紋織物,則變成兩根斷紗并列,如同并經。在斜紋織物,則布紋有間斷之現象。
成因:經紗于織造中斷掉,自停裝置失靈,未將經紗接妥而繼續織造。
(11)斷緯(BrokenPick)
外觀:織物中之緯紗斷掉,但斷開之兩端距離甚近,即斷掉之長短較小。此種瑕疵一般多不顯著。
成因:1).緯紗于織造中斷裂,但瞬間仍繼續織入,僅缺一小段距離。2).緯紗上有嚴重之粗結與飛花等,于拆除時導致緯紗斷裂。
(12)百腳(缺緯)
外觀:此種瑕疵僅發生在斜紋織造,在每一完全組織同部位之經紗,同時浮于布面,狀似一集蜈蜙之多腳。
成因:斜紋布少織入一根緯紗,則交織點減少,部份經紗連續兩次浮于緯紗上。(13)經縮(EndSnarl)
外觀:織物經紗中之一根,有一小段卷縮纏扭在一起而織入布中。在強捻紗織造之織物則較易發生。
成因:在整經時其中之一根經紗過份松弛,致而有一段發生卷縮。
(14)緯縮(FillingSnarl)
外觀:織物緯紗有一小段卷縮纏扭在一起而織入布中。在強捻紗織造之織物則較易發生。
成因:1).緯紗管中或作緯紗用之筒子紗中,已有小段紗卷縮纏扭之現象。2).緯紗管成形不當,退紗時不暢順。3).緯紗張力太小,織口開口不清等。
(15)筘痕(ReedMark)
外觀:在胚布之兩根經紗間,有較大之間隔,且能看到織入之緯紗,受鋼筘筘齒之作用而鋸齒形痕跡。
成因:1).鋼筘筘齒變形,未能將經紗控制在定位,或者筘齒發生松動。2).經紗中有一根或間隔之數根,于織造時所受之張力過大。
(16)邊撐痕(TempleMark)
外觀:在布邊內有約2至5公分寬之針刺或受針刺刮拉之痕跡。嚴重者致使該部位之緯紗發生波浪形之彎曲。
成因:邊撐器選用之針粗細不宜,及邊撐器刺環卡死不能回轉,或回轉不夠暢順。
(17)軋梭
外觀:在近布邊之位置,連續有甚多根之斷經,雖經接妥,但在續織后布面仍有許多紗尾,且接合部位織出之布面,稀密異常。
成因:梭子在梭道中被夾持,因之截斷甚多之經紗。多由梭子結構不良,投梭與開口運動受到阻礙所形成。現使用之無梭織機,則可避免此種瑕疵之發生。
(18)方眼(Reedness)
外觀:相判之兩根經紗擠在一起,左兩根與右兩根間之空隙則增大,與緯紗形成棋盤狀之小方格子。
成因:1).織造時織口啟開之角度過大。2).上下兩層之經紗張力相差過大。3).鋼筘之筘齒排列密度不勻。
(19)紗尾(YarnTail)
外觀:在布面上或布邊處,殘留有伸出布面之紗尾。
成因:因經紗或緯紗斷裂,接妥后未將紗尾剪除。或織機之邊剪失靈,未將換緯后之紗尾剪除。
(20)接頭(Knot)
外觀:布面上有緊密打結之粗大小圓球。
成因:經紗或緯紗斷裂后接合,所打之結太大,凸出于布面。
(21)跳紗(Float)
外觀:經紗或緯紗未依照規定之組織織入,而浮于布面上者。
成因:織口啟開之角度太小,或綜絲懸吊不平,及少數之經紗特別松弛。
(22)蛛網
外觀:相判之經紗或緯紗,發生同部位連續性之跳紗,而使讓一部位之織物無交織點,形成網狀。
成因:與跳紗同,唯較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