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溶性還原染料(印地科素)多數是由還原染料衍變而來。從化學結構上看,是把不溶性還原染料分子中的羰基(C=O)轉變為可溶性的硫酸鈉鹽。按其化學結構不同,可分為溶蒽素及溶靛素兩大類。這類染料溶于水后,能在中性或弱酸性溶液中染色,因此對纖維素纖維和蛋白質纖維都能上染。可溶性還原染料對棉纖維的染色方法簡單,染液穩定,對棉纖維的直接性小,故其勻染性非常好,雖然價格有點貴,但它的各項水洗牢度非常好,特別耐曬、耐鹽等特殊牢度,主要適于染淺、中色。
(1)可溶性還原染斜性能及染色過程
可溶性還原染料在水中的溶解度與分子結構中所含可溶性基團的多少有關,可溶性基因越多,其溶解度越大,加入電解質,會降低溶解度,增加染料的上染率。可溶性還原染料染色分兩步完成,第一步是染料對纖維的吸附、上染;第二步是染料在纖維上的水解、氧化,即染料的顯色過程。當織物浸入染液后,染料被吸附并擴散到纖維內部,因為染料對纖維直接性較低,故可加入食鹽或元明粉促染。為防止染料遇酸性物而產生水解及氧化,可在染液中加入適量純堿,以保證染料的穩定性。
染料上染纖維后,在酸性氧化液中產生水解和氧化,完成染料在纖維上的固著,這個過程稱為顯色。在這個過程中,染料的水解和氧化是同時在一浴中發生的。一般以亞硝酸鈉作氧化劑,與硫酸一起組成顯色劑,過量的亞硝酸鈉會產生過量的亞硝酸,對含有氨基和亞氨基的染料會引起重氮化或亞硝化反應而導致過度氧化,使之色變。因此,在顯色反應中,除應控制亞硝酸鈉用量、溫度和時間外,還可加入硫脲或尿素加以防止。
(2)可溶性還原染料間歇染色工藝
用浸染的方法上染高檔棉織物,可得到良好的染色效果,染色時宜選用直接性大、顯色容易的染料,以充分發揮染料的效能。染色前,先將染色織物經過兩道沸水處理,使布面不帶酸堿。同時,染色過程中應避免太陽光直射及接觸酸氣,以保證顯色正常。
卷染工藝流程:
染色--顯色--水洗--中和--皂洗--熱洗--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