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毛纖維表面過于光滑,纖維間抱合力差,難以紡紗加工。因此,對兔毛纖維的染色性能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為了改善兔毛纖維的表面性能,以提高其染色性,國內外大都采用過氧化物、硝酸或含汞化合物等化學制劑對兔毛纖維進行處理,但都存在著工藝復雜及“三廢”嚴重等缺點,且處理后纖維的化學與物理性能損傷較嚴重,故實際使用效果并不理想。低溫等離子體處理紡織材料,可改變纖維表面化學結構和形態,并使其染色性能也發生相應的變化。
低溫等離子體處理過的兔毛纖維上染百分率比未處理過的明顯增加,且在一定范圍內,上染百分率隨著低溫等離子體處理時間的增加而提高。但當上染百分率增加到一定數值時,其不再增加,略有下降。這說明兔毛纖維經一定時間低溫等離子體處理后,表面形態已得到了改變,上染百分率逐步達到最大,此時再增加時間,上染率已無大的變化。經低溫等離子體處理后,兔毛纖維初染速率、平衡上染百分率都高于未處理的兔毛纖維。這是由于經低溫等離子體處理后的兔毛纖維,受到高能活化粒子的作用,改變了纖維表面的物理形態及化學組成,增大了染料與纖維之間的作用力,有利于染料的吸附,提高了染料的上染率;同時經低溫等離子體處理后,在兔毛纖維表面又引入了更多的親水性基團,提高了纖維的吸附性,從而有利于染料向纖維內擴散。根據菲克定律,提高染浴與纖維表面的染料濃度梯度和染料向纖維內擴散的系數,就能提高染色速率,縮短染色時間,提高上染百分率。在溫度為40℃和60℃染色時,未處理過的兔毛纖維上染率很低,特別是40℃,平衡上染百分率僅為6%;而經低溫等離子體處理后的兔毛纖維在此條件下染色,上染百分率明顯高于未處理的纖維。這說明經低溫等離子體處理后,由于兔毛纖維表面化學結構的改性,使之在較低溫度染色時也有一定的上染率,這樣就提高了兔毛纖維的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