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染料的選擇 分散染料在低溫或常溫下很難上染滌綸纖維,只有超過滌綸的玻璃化溫度時,染料才迅速上染。如果選用的幾只拼色染料的初始上染速率相差太大,就很容易在這時形成局部競染而造成色花。所以在選擇染料時,幾只拼色染料的初始上染率應相近,此外如選用的染料初始上染率高也易造成色花。總的來講用分散料染滌綸時,應選用初始上染率接近,且初始上染率緩慢,品質較好,拼色配伍性相近的染料。如淺色用E型,中色用SE型,深色用的XF,SF型都基本能滌綸的深中淺染色,且效果不錯。
(二)助劑的選擇 分散劑對滌綸高溫高壓染色的影響也較大,因不同的分散劑HBL值不同,分散能力也不一樣。因分散染料對滌綸的上染溫度是80-100℃,所以要求分散劑有較高的分散能力,即HBL值高,濁點在100℃以上為好。各大染廠的實踐證明,陰離子分散劑,非-陰離子分散劑有較高的濁點,是較理想的分散劑。
(三)升溫速率的控制 升溫速率也是色花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達到滌綸的玻璃化溫度后,升溫過快,染料將迅速上染纖維,形成局部上染而造成色花和色塊,若染料的初始上染率高,則色花就更嚴重。所以,在染色升溫過程中,可分三個階段用不同的升溫速率來控制。第一階段為常溫升至75℃,這個階段分散染料幾乎不會上染纖維,可用較快的升溫速率2-3℃均可,第二個階段是75-110℃,這個溫區是染料上染最快的階段,一定要采用慢升溫,控制在0.8-1℃為宜,第三個階段是110-130℃,此階段染料上染將盡,可用1.5-2℃升溫率。
(四)其它因素 例如化料、容布量、浴比、PH值、胚布是否潔凈、液流速度是否合適、織物運轉速度等方面對色花的產生也有一定影響,分散料一般用40℃溫水化料,攪拌均勻后才能注入染缸內;投染量最好不要超過染缸的最大容布量;浴比采用1:8-12較為適宜;PH值要控制在4-4.5;染色時要求布面潔凈,PH值為中性;此外,還要合理調節液流速度和織物在缸內的運轉速度。
最后,染色結束后若發現有輕微色花,可加一定量的修補劑用移染的方法進行修色。
1﹑裙皺
皺條之間相互平行,頭尾平齊。
皺條中間大,兩頭尖。皺條與平面交界處留有換梭紗尾,形狀似裙子折皺。
裙皺多發生在含化纖的織物上,原坯布上不易發現。只有經印染加工處理才顯現出來。產生的主要原因:
①化纖本身性能的差異或紡織廠高溫定捻溫度不一致,造成緯紗縮率不同;
②所用緯紗號數或捻度存在差異。
檢驗方法:一般開剪作次零布處理。
2﹑縫頭皺
皺條與縫頭相連,一條或多條,長短不一.有的在縫頭一端,有的在縫頭兩端。
主要原因是幅地進布工縫頭不良。未做到縫頭平直、堅牢、邊齊、針腳均勻一致。
檢驗方法:連同縫頭開剪,作次零布處理。
3﹑印染加工皺
一般在布面呈現的條數不多,通常為直形或斜形條狀,長短寬窄不一。印染前或印染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皺條與正常布面色澤相差較大;印染固色后平洗過程中產生的皺條色差較小。
主要原因:
①印染前半制品原有皺條;
②印染過程中機械張力,軋輥壓力調節不好;導輥、烘筒的平行度掌握不好;
③設備清潔做得不好。
檢驗方法:按局部性經向“條狀”疵點評分。
4﹑絲光皺
印染后呈現中間深兩邊淺、直線或斜形的細死皺。
產生的主要原因:
①絲光機去堿蒸箱、平洗槽導布輥不平或沾有紗頭、堿垢;
②絲光機張力調節不當;
③去堿蒸箱直接蒸汽管開啟較大沖擊織物造成摺皺。
5﹑風印
印染織物擱置被顯露的部分與布面正常色澤呈現差異。一般在布的折疊處或布幅兩邊出現不規則的淺色檔或色條。
產生的主要原因:
某些用于活性染料、分散染料的印染半制品、在制品布面帶堿,或受空氣中還原氣體的作用,影響織物與染料的鍵合或固著,裸露部分產生淺色檔。KN型活性染料易產生風印。
檢驗方法:按局部性“條狀”疵點評分。
6﹑邊中色差、左中右色差
印染織物邊中或左中右色澤深淺不下。產生的主要原因:
①染液的軋輥或印花壓力兩端不一致;
②預烘或熱溶焙烘時,布幅中間和兩邊的溫度和風量不一致,造成布面左右或左中右干濕不一致;
③拼色染料在相同的加工條件下移染性能不一致,造成色澤深淺或色光的變化。
檢驗方法:用變色灰卡套框評級。
7﹑深淺邊
布邊色澤比正常布面色澤偏深或偏淺。
產生的主要原因:
①卷染時布卷布邊不齊;
②染色時織物卷邊造成淺邊;
③邊組織厚、帶液量多造成深邊。
檢驗方法:按局部性疵點“深淺邊”評分 8﹑條花
沿布面經向呈現通幅性、形狀不規則、深淺不一的條形或雨狀形疵點。條花分坯布條花和染色條花。坯條頭尾位置不變,不過縫頭,兩面色澤相近。染色條花通過縫頭,兩面深淺有差異。
產生的主要原因:
①染坯纖維原料、織物組織的均勻度差造成染色條花;
②精選毛火焰有缺口造成燒毛條花;
③織物絲光時軋堿去堿不勻,布面吸色不勻造成染色條花;
④染后烘燥急劇而又不均勻,染料泳移造成條花。
檢驗方法:用條花標樣按影響程度評定。
9﹑色檔
染色織物上沿緯向出現寬窄不一或整齊的深淺色檔。
產生的主要原因:
①織布開車時操作不良或織機打緯裝置不良,造成緯密或稀或密,染后色澤與正常布面色澤有差異;
②染色加工停車產生色檔;
③卷染及軋卷染色軋余率過大,形成較規則的深色檔;
④半成品擱置時間過長,折疊處沾污染后形成色檔;
⑤絲光后織物未及時洗盡烘干,折疊處風干,染后形成色檔。
檢驗方法:嚴重色檔開剪去除。輕微或明顯色檔,按局部性緯向“條狀”疵點或稀密路評分。
10﹑色點
印染布上有規律或無規律地出現色澤較深的細小點。該疵點有局部性的,也有散布性的。一般發生在淺色織物上。
產生的主要原因:
①調制染料和色漿時溶解不良;
②染料和色漿放置時間過長產生凝聚;
③設備清潔不良。
檢驗方法:局部性的按相似疵點評分;散布性的參照“棉節雜質、深淺細點”,按影響程度評分。
<<上一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