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在2002年和2004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和《清潔生產審核暫行
辦法》,鼓勵行業和企業采用先進技術和加工裝置,降低能耗、水耗和污染物的排放,規定對
國內所有從事生產和服務活動的單位開展清潔生產審核,按照一定程序,對生產和服務過程進行
調查和診斷,找出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原因,提出減少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產生,降低
能耗、物耗以及廢物產生的方案,進而選定技術經濟及環境可行的清潔生產方案。紡織印染行業
這些年來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工藝,重點是前處理工藝和染色工藝。諸如:在前處理工藝上采用高
效退煮漂短流程生物酶前處理技術,環保型前處理助劑的改進型工藝,以及無水和少用水的前必
理技術。在染色工藝上采用環保型低堿固色的活性染料,冷軋堆染色、濕短程染色、超臨界C0:
流體染色、微懸浮體染色等,以及噴墨印花等數碼新技術均有不同程度的應用。這些工藝對節毹
降耗、減少污染的產生量均有較明顯的作用。通過清潔生產審核,已實施了采用先進生產工藝、
設備改造、增加計量設備、中水和輕污染水回用等的企業,減少了資源消耗,使生產成本下降,
一般可減少廢水排放量20%'--'30%,減少污染物排放量(COD量)15%'---'30%。
2.3促進紡織印染廢水治理技術的發展
2.3.1制定印染廢水治理的技術路線
2001年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聯合發布了印染廢水處理的技術路線,
用以指導我國印染行業的廢水治理。該技術路線根據印染廢水的特性,采用了對印染廢水首先進
行預處理,然后再采用以生物治理為主、以物化處理為輔的綜合治理路線。通過生物處理可以去
除廢水中較大量的有機污染物,對其余的剩余污染物再采用諸如化學投藥等物理化學方法進一步
去除。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則通過濃縮、脫水后進行填埋或焚燒處置。采用該技術路線對色度
也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該技術路線充分體現了源頭控制、清潔生產和末端治理的關系,將印染廢水治理作為一個系
統工程加以分析研究。因此,根據各類印染產品排放的廢水濃度和各地區排放標準的要求,只要
選用合理的單元設計參數,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可以實現和滿足達標排放要求。
“十五”期間,該項技術路線在全國得到推廣應用,并將在“十一五"期間繼續指導印染行
業廢水治理。
2.3.2印染工業園區廢水集中處理及生態園區示范建設
近幾年,很多城市都在進行規劃改造時,將印染企業進行整體規劃,集中搬遷建設,并對各
企業排放的廢水進行統一規劃,統一治理,采用較完整的治理工藝和實用先進的設備和儀器,并
用較高素質的運行管理人員,以保證系統穩定實現達標排放。如浙江紹興污水處理廠,以印染廢
水為主,其處理規模己達100萬噸/天。浙江的蕭山、江蘇的吳江、江陰等地,印染工業園區處
理規模均在10萬噸/天"---'20萬噸/天,都取得較好的處理效果。廢水實行集中化運營管理后可通
過網絡平臺與環保部門聯網,從而加強監督管理。
2006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發布了“綜合類生態工業園區標準(試行)(HJ/T 274-2006)”、
“行業類生態工業園區標準(試行)[HJ/T273—2006]”和“靜脈產業類生態工業園區標準(試行)
HJ/T275—2006"。根據循環經濟理念,我國將由傳統的經濟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經過工業園
區發展到生態工業園區。生態工業園區強調經濟、環境和社會功能的協調和共進,是社會層面推
進循環經濟的基礎,真正體現了以環境優化經濟增長。據了解,自2001年8月起,我國遼寧、
江蘇、山東、天津、新疆、內蒙古、浙江、廣東等省區市分別開展了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的試點,
試點不僅覆蓋制糖、造紙、化工、水泥、冶金、紡織等傳統行業,也有電子、環保、汽車、生物
化工等高科技行業。截至2006年8月,環保總局已論證通過了l9個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
設規劃。浙江在紹興建立了袍江生態工業園區試點,通過建設生態工業園引進生態化高新技術和
項目。如生物制藥、包裝材料及食品飲料等產業,實現區域整合,促進園區產業升級優化,降低
企業產品成本,增強了園區內綜合競爭能力和持續發展的能力。園區內各產業排放的廢水經過調
節得到改善,比單一紡織印染企業排放的廢水處理效率更高。該示范區的建設為紡織印染行業走
生態發展之路進行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