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臨界CO2流體染色是90年代,1989年由歐洲德國西北紡織品研究中心,E.Schollmeyer氏發明的無水染色新技術,無水染色學名“超臨界流體染色”,這種新染色法的最大優點是使紡織企業不必再付出巨額的廢水處理費用,紡織品也不必再被烘干處理。
這種新方法運用的染色媒介是超臨界二氧化碳。德國西北紡織品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發現,二氧化碳在溫度為120攝氏度、壓力為300個大氣壓的時候,會達到超臨界狀態,在超臨界范圍內的物質既不是氣體,也不是液體,兼具氣體和液體的雙重特性。超臨界流體的密度與液體相同,但它的粘度、擴散系數和氣體相近。
當超臨界流體在膨脹或冷卻時,作為溶劑的超臨界流體的溶解度將很快降低而析出溶解的物質。超臨界二氧化碳能溶解染色劑,并能在染色程序完成后迅速揮發。利用這個特性可用于染色,且容易回收。常用的超臨界流體是CO2,它是容易液化的無毒物質。
據該中心說,應用超臨界二氧化碳染色法,尼龍和其他聚合化纖織物都能達到與用水染色的同樣效果,甚至非常纖細的織物也能經受處理而不出現任何問題。
(1)超臨界CO2流體染色的設備:
整個染色設備包括:二氧化碳氣瓶、膜壓機、染料罐、染色罐(采用程序升溫染色罐)、染料回收罐、制冷器、二氧化碳貯罐和各種閥門,還包括控制整體設備的溫度、壓力和流量的電器控制部分。
(2)超臨界CO2流體染色的技術方法:
就是把二氧化碳氣體加熱加壓到既非氣體也非液體的超臨界流體狀態,由泵打壓到染料罐,使二氧化碳氣染料溶解,可以代替水作為染色介質對織物染色,然后至染色罐內與織物進行染色。染色條件是15-25MPa,80-120℃,染色時間1h左右,染色完成后剩余染料和二氧化碳均可回收并循環使用。
(3)超臨界CO2流體染色的過程:
鋼瓶里二氧化碳經膜壓機,加熱加壓后進入裝著染料的染料罐,溶解染料后的二氧化碳進入裝有織物的染色罐,用1個小時左右給織物上色,上完色的二氧化碳
整個過程無水、無助劑、無污染,既節能又高效,對滌綸纖維和某些高性能特殊纖維的上色效果尤其好。
(4)超臨界CO2流體染色的工藝:
其工藝是將染色系統中的液態二氧化碳,經增溫增壓至超臨界流體狀態。由循環泵使二氧化碳不斷循環往復于染色罐和染料罐之間,邊溶解染料邊為織物上染。
然后用新的二氧化碳對被染織物沖洗。沖洗后回收罐泄壓回收二氧化碳和染料。其裝置是由染色系統和回收分離系統構成。由管線連接兩系統。利用超臨界流體二氧化碳對織物具有很強的滲透性,對物質具有很強的溶解性,且表面張力低。可以攜帶染料很容易地進入纖維內部進行染色,進入纖維內部的染料分子不易被二氧化碳分子解析,所以染色牢固。節約大量的水資源,達到廢水零排放。
二氧化碳的用量是按二氧化碳存儲器容積每升1.5公斤計算,再將染色系統內增溫至80~140℃,增壓至20~30Mpa,使液態二氧化碳達到超臨界流體狀態,然后啟動循環泵,邊溶解染料,邊對織物循環染色,染色時間為20~40分鐘,染色后,用新的超臨界流體二氧化碳對織物進行沖洗,沖洗時間為15分鐘,然后將系統泄至常溫常壓,分離出染料,氣化的二氧化碳,再經冷凝液化,回收。
(5)超臨界染色的特點是:
(a)不用水為介質,也不排放廢水;
(b)超臨界狀態的CO2具有很高的表面張力,低粘度和較高的擴展系數,具有對分散染料的易溶性;
(c)不用染色助劑。
(6)超臨界染色的適用纖維:
超臨界染色,特別涉及滌綸、乙酸纖維、三乙酸纖維、芳綸纖維(Kevlar,Nomex,Dorlastan)、聚酰胺纖維、丙綸纖維、尼龍66、、聚乳酸纖維的染色。
(7)超臨界染色的問題是:
(a)使用高壓,安全性能差;
(b)設備投資高;
(c)不適用于天然纖維,如棉、毛(媒染劑,mordant)、絲等。
超臨界染色方法雖屬于無水染色,但還停
(8)超臨界染色的發展:
“超臨界流體無水染色技術”,利用超臨界流體的半液氣狀態,即可以溶解染料,又可以輕易地滲透至紡織品內部,完成染料溶解---吸附---上染的工藝過程。基本消除了傳統水染色工藝的主要缺點,將染色周期從數小時縮短到數十分鐘,同時基本實現“零”排放,不僅環保而且高效,解決關鍵的難題,將會帶動染色技術飛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