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杜邦公司Coolmax產品之后,臺灣中興的Coolplus產品也相繼問世。Coolplus屬于新合纖分類中的新機能纖維,主要具有吸濕排汗功能,其作用機理為:利用纖維表面的微細溝槽,將肌膚表層排出的汗氣和汗水通過芯吸、擴散、傳輸等作用瞬間排出體外,使肌膚保持干爽、涼快。
CDP改性聚酯由臺灣遠東開發生產。從改變PET分子鏈結構著手,在聚酯纖維的縮聚過程中,分別引入磺酸基單體、氨基單體,形成兩性離子染料可染聚酯纖維。
Coolplus/CDP運動服裝面料,采用經編四梳組織,面梳采用CDP纖維,底梳采用Coolplus。加工后的面料既具有仿棉效果,又有吸濕排汗之功效,同時克服了合成纖維易起球、易產生靜電等缺陷。
1 染整工藝
1.1 織物組織及規格
共分為3種織物:
l)單獨采用Coolplus一種纖維的織物,DTY,75 D*1.44 f;
2)單獨采用CDP一種纖維的織物,150 D*288 f;
3)混合使用Coolplus和CDP的織物,混合比例為25%和75%。
經編組織:Ll,121-101,(Coolplus);L2,101-121,(Coolplus);L3,101-343,(CDP);L4100-101,(CDP)。
1.2 染整工藝流程
前處理(精練、松弛)→預定形→堿減量→染色→定形→成品。
1.3 前處理
1.3.1 目 的
精練主要是去除纖維表面在紡絲、織造過程中附著的油劑,其目的是為了增加Coolplus的芯吸效果。而松弛可使織物在濕熱狀態下有效收縮,并具有良好的蓬松感。
1.3.2處理效果
經過精練、松弛處理后,織物幾乎處于無張力狀態,經濕熱作用,纖維間產生收縮差異,經向縮率28.5%,緯向縮率20.5%,芯吸效果l2.8 cm/30 min。由于織物的收縮蓬松效果相對穩定,從而提高了織物的回彈性、平滑性及蓬松性。
1.4 預定形
1.4.1 目的
消除前處理加工中織物應力不勻和精練松弛時產生的皺痕,提高織物尺寸的穩定性。
在保持一定張力的條件下,經185℃高溫、速度20 m/min干熱處理后,晶區和非晶區都取向集中,結晶度和晶區完整性均有所提高;在一定范圍內,定形溫度越高,結晶度就上升,堿減量反應速率就降低,并能有效地抑制聚酯的激劇水解。
1.4.2 效果
定形溫度對上染百分率的影響見表1。
由表l可推算出,熱定形溫度對Coolplus上染百分率的影響曲線與常規PET一樣呈馬鞍形,即定形溫度在180℃左右時開始出現低值;但CDP的上染曲線并不呈馬鞍形,而是隨著溫度的上升,上染率呈上升趨勢。這主要是因為,隨著定形溫度的提高,結晶度增加、晶粒尺寸增大,以及無定形區總量減少,這些因素均對上染不利;與此同時,一些有利于上染的因素也在增加,如無定形區分子鏈的松弛程度在增加,分子鏈的填充密度在減少。對于CDP而言,無定形區的平均尺寸在增加,隨著熱定形溫度上升,那些有利于上染的因素占據了主導地位。從表l對比數據分析可知,應當選擇方案5,這時不僅織物的上染率高,而且Coolplus/CDP的染色同色性較好。
1.5 堿減量
1.5.1 目的
堿減量的目的是改善CDP的親水性、抗起球性以及織物的手感和懸垂性。堿與聚酯纖維的反應,主要是從纖維表面水分子容易進入的非結晶區由表及里進行的。而在結晶區內,由于分子結構致密,水分子難以滲入,水解反應相對困難。由于改性聚酯在聚合過程中加入了第三單體,使得聚酯纖維的結晶狀態等微觀結構發生了變化;由于分子間斥力的作用,以及磺酸基團或聚乙二醇等組分的存在,直接影響到聚酯纖維大分子鏈排列的規整程度,使其結晶程度降低,分子結構變得疏松,因而疏松的分子結構有助于水解反應的進行。因此,改性聚酯比常規聚酯更易水解,由表2的實驗數據不難看出, 10 g/L的36B燒堿,在完成98℃*20 min堿減量之后,不論是CDP的芯吸效果、還是染色性能,均較理想。
1.5.2 Coolplus纖維的耐堿性
Coolplus纖維是改性聚酯纖維,具有聚酯纖維的共性。由于其芯吸效應和纖維特殊的形態結構,可使堿液直接進入纖維大分子內部,增加了纖維與堿的接觸面積及反應機會,使纖維更容易發生水解酯化反應,造成纖維強力損失嚴重。因此,為了保持Coolplus纖維的力學性能和吸濕排汗性能,必須嚴格控制堿用量。
針對Coolplus/CDP纖維的結構特點,必須嚴格控制堿濃度、溫度、促進劑、時間等因素。從表3分析的實驗數據看,選擇合理的堿減量工藝條件,不僅可有效地降低Coolplus/CDP的強力損失.還可保證雙組分纖維的同步上色效果。
[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