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結、雜質和短絨在清梳聯工藝處理上是一組矛盾,通過對“青鋒”牌清梳聯工藝特點進行分析,提出了“連續均勻喂給、薄喂柔和開松、早落少傷纖維、梳理轉移適度、結雜短絨兼顧、氣流參數保證”的工藝要點,并作了簡要理論分析,指出做好開松、分梳元件的配套工作,根據品種要求與使用原料條件調整好工藝。并加強日常維護保養工作,是降低生條結雜和短絨的重要措施。
近幾年國產清梳聯技術進步較快,表現在機械加工精度的提高,單元機型和流程機臺配置的改進,控制技術的進步,分梳元件的優選配套和濾塵技術的配合等方面,已被廣大用戶接受并得到迅速推廣,對改善和提高棉紗質量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棉紡織廠工程技術人員在生產中不斷研究并改進工藝,積累了不少經驗,但普遍遇到的突出問題是生條含短絨(≤16 mm以下)偏高,而采取降低短絨的措施往往又會影響結雜的清除,特別是棉結。要處理好這一對矛盾,應根據品種需要做好設備選型和流程配置,尤其是開松、梳理元件規格的選擇,工藝上對開松、除雜、減少棉結和排除短絨必須統一考慮,同時還應加強基礎性技術管理工作,才能獲得最佳效果。在實踐中我們通過對“青鋒”牌清梳聯工藝特點進行分析、改進,逐步形成了“連續均勻喂給、薄喂柔和開松、早落少傷纖維、梳理轉移適度、結雜短絨兼顧,氣流參數保證”的清梳聯降低結雜和短絨的生產工藝要點,已被廣泛采用,對于其他機型清梳聯流程也會起到參考作用。
1連續均勻喂給的控制
提高開清單元機臺的運轉率,做到連續均勻喂給,這樣在相同產量前提下抓取棉束最小、最勻,開松效果好,棉束表面積增加,雜質易于暴露,有利于排除,同時也為均勻混和創造了條件。
1.1提高抓棉機運轉率
抓棉機多包取用、精細抓棉是短流程的基礎。在加工過程中,隨著原棉逐步開松,雜質逐步減少,但棉結、短絨隨著打擊力度的增大和經過單元機臺的增多是逐步增加的。因此現代清梳聯開清部分均采用“一抓一開一混一清”的短流程工藝。一般要求自動抓棉機的運轉率應達到95%,至少也要保持90%以上。它是通過調整主要參數:小車往復速度、抓取輥速度、抓取輥刀片與肋條相關隔距和抓臂每次下降動程來實現的。四個參數選擇是否恰當,不僅影響運轉率的高低,棉束重量的大小,還影響單位時間抓取棉包嘜頭的多少,最終影響除塵雜和均勻混和效果。在通常情況下,抓取輥速度采用1250 r/min~1350 r/min,不宜過高,否則抓取力大,損傷纖維,近幾年有的廠采用1000 r/min;抓取輥刀片與肋條隔距采用負值,抓取浮起于肋條以上的棉層,抓取棉束小,一股采用-2 mm~-3 mm。二者調整好后平常生產不便于變動,保證產量供應主要靠變動小車往復速度和抓棉下降動程來實現。要提高運轉率,關鍵是操作工應根據棉包密度的變化及時調節(小車速度確定后也不輕易變動,重點是掌握抓臂下降動程)。為了做到多包取用,往復速度以控制在15m/min左右為好。目前生產中碰到的問題是棉包密度差異大,進口棉包密度要比國內棉包大得多,揀“三絲”后各廠打包的密度也不一樣,這對保證自動抓棉機實現精細抓棉造成了困難。例如棉包過松,為了保證供應,有的廠小車往復速度高達18 m/min,抓取輥刀片與肋條隔距-5 mm~-7mm,抓棉臂每次下降動程也相應較大,致使棉塊體積必然相對較大,對除塵雜和均勻混和均不利。在此情況下,有必要適當提高抓取輥速度,因為速度越高,則抓取的棉塊相對越小(棉包密度小,對纖維損傷也相對較小)。反之如遇緊包棉,則可相對縮小刀片與肋條的隔距和抓棉臂每次下降的動程,為了少傷纖維,適當降低抓取輥速度。一般國內外抓取輥配兩檔速度(如立達公司為1335 r/min和1.565 r/min),而“青鋒”牌FA009型自動抓棉機抓取輥采用變頻調速,同時正式推出2300mm長度的抓臂,使橫向排包增加了25%,(國棉包),既適應各種棉包密度,并可根據不同原料、纖維細度、成熟度等為優選抓取輥速度提供方便,同時由于抓取量的增加(抓臂長度1700 mm~2300 mm),在供應產量不變的情況下,也為調小抓臂下降動程創造了條件,做到棉束相對較小,有利于排除塵雜和均勻混和。
1.2提高多倉混棉機的運轉率是保證開清流程
機臺高運轉率的核心
只有提高多倉混棉機的運轉率,才能保證自動抓棉機高運轉率,實現多包取用、精細抓棉,同時做到均勻送出棉流。“青鋒”牌FA029型多倉混棉機的斜簾、水平簾子均采用變頻調速,斜簾運轉率受FA116型主除雜機棉箱內部壓力傳感器和喂棉羅拉控制,調試中可達100%;水平簾子受控于斜簾子速度,只要設定好棉倉壓力范圍(紡棉180 Pa~220 Pa),就為提高FA009型抓棉機運轉率創造了條件,一般可達95%左右(FA009型機運轉受控于棉倉壓力的變化)。這時,在一定產量下不僅做到抓棉束最小(產量在350 kg/h一500 kg/h時,棉束重量約在16 mg/塊~25 mg/塊),而且抓取每個嘜頭次數也相對最多。
1.3主除雜機運轉率必須做到100%
為了控制好生條重量CV值和重量偏差,必須抓好三個重要環節:主除雜機要做到向喂棉箱上管道連續均勻地送棉;上棉箱向下棉箱連續均勻喂棉和配備自調勻整器;“青鋒”牌清梳聯流程配有連續喂棉裝置(FT1301 B),做到主除雜機喂棉羅拉運轉率100%,保證了筵棉薄喂入,對主除雜機除塵雜有利。
2開清棉有關工藝與結雜短絨的關系
實踐證明,筵棉含結雜、短絨情況除了和原棉質量密切相關外(特別是棉結),更重要的是取決于開清部分流程機臺配置、打手形式及相關工藝參數(如打擊力度,排雜方式)。現代清梳聯開清部分多采用“一抓一開一混一清”短流程配置,如何做到薄喂入,實現柔和開松,減少打擊力度,對多排雜和少產生棉結和短絨尤為重要。連續均勻喂給對開棉機和主除雜機的薄喂人創造了條件,可根據原棉含雜情況合理選擇打手(滾筒)形式和速度,減少打擊力度,既可提高除雜效率,又可少產生棉結和短絨。同時可根據含雜類別,合理分配開、清機臺除雜效率。
2.1充分發揮單軸流開棉機除大雜的作用
目前國內開棉機多采用單軸流或雙軸流形式,但普遍認為單軸流優于雙軸流。FA105A型單軸流開棉機的設計特點:(1)棉流在上蓋內部導棉槽的作用下,可繞打手5.5圈(機長1600 mm型),開松清除時間長;(2)塵棒分四區可調,塵棒角度的變動既可調整塵棒間隔距,同時也調整打手與塵棒間隔距;(3)棉流在自由狀態下受V形角釘彈打作用,開松除雜作用逐步增加;(4)車肚排雜,打手前側設排微塵和短絨網孔;(5)打手為變頻調速,調整工藝方便。因此FA105型機除雜效率高,一般可達25%以上,有的廠試驗可高達35%,遠遠高于雙軸流開棉機。
如何發揮單軸流開棉機的作用,工藝上應注意兩點:
(1)掌握好四點壓力。棉流人口處靜壓一般應掌握在+50 Pa-+150 Pa,不能過大,否則受氣流沖擊入口處塵棒間落白花;出口處靜壓一般掌握在-50 Pa~-200 Pa,不能過低,否則會回收短絨和塵雜;排雜口應保證落物順利排出,一般靜壓不低于-800 Pa;排微塵口靜壓一般控制在100Pa~-200 Pa,不宜過低,否則網眼易被短絨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