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酶前處理工藝和方法進行改進。Jeanette M[10]等研究:雙氧水+雙氰胺(dicyandiamide)/gluconic acid(GA)前處理,再用酶+(三乙醇胺+Na2SO3)緩沖液處理;有報道Jovancic-P[11]研究了等離子與蛋白酶結合對羊毛進行防氈縮改性處理,由于等離子對纖維的作用局限于表面的特點,與雙氧水-酶聯合處理相比,相對控制了酶對纖維內部的侵蝕;等離子處理本身可以提高羊毛紗線的機械強度,也可以提高羊毛抗氈縮性能。所以,離子體+蛋白酶聯合抗氈縮工藝,可以減少酶法處理的損傷;國內黃玉麗[12]研究用低分子量的殼聚糖在蛋白酶處理前施加于羊毛纖維,起到防止酶過度侵蝕的作用;國內殷佳敏[13]在超聲波條件下采用蛋白酶處理羊毛,達到良好的防氈縮性能的同時,縮短了酶處理時間,據稱纖維強度并沒有降低。國內李惠等[14]用不同的蛋白酶復配進行羊毛的抗氈縮整理,也達到了減少纖維損傷的效果。近年,美國專利US patent和歐洲專利WO patent介紹了使用非蛋白酶其他酶種或與蛋白酶復合進行羊毛防氈縮整理,并保持較高的纖維強度保持力的報道。
6、生物酶在毛染整工業中的應用前景展望
利用生物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的紡織產業,可以實現紡織產品的高檔化和生產的清潔化,不僅是人們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而且關系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由于羊毛纖維結構的復雜性,目前酶處理的均勻性和有效性是我們必須要解決的技術關鍵,這可從適用酶種的開發、多種酶制劑的復配進行研究,特別是酶的品種不能局限水解酶;另外,我們必須加強酶對羊毛的作用機理和酶處理工藝理論研究,避免盲目性;還必須研究降低酶制劑的成本,完善酶制劑的性能,提高儲存穩定性,并使其能在較寬的溫度和PH范圍內保持高活性,以方便實際生產工藝操作和保存,這樣才能使酶在毛紡制品染整加工中的應用具有實際生產工業化的意義。這一切需要染整和生化部門的緊密結合,通過多方合作,實現毛染整專用酶制劑的開發和人們期待的“清潔生產”的兌現。
<<上一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