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絲纖維氧指數為23-24左右,相對棉、粘膠等纖維素纖維來說為不易燃纖維,但還是不能滿足非凡要求,因此必須對其進行阻燃整理。真絲一旦燃燒,會產生有毒氣體,而且輕薄真絲綢較厚重真絲綢易著火真絲綢為天然蛋白質纖維,不能通過與阻燃劑共混紡絲的方法對其進行耐久性阻燃,只能通過對真絲纖維或真絲綢進行后處理來達到阻燃的目的。阻燃后除使真絲綢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外,必須無毒性、發煙少、可耐一定程度的水洗和干洗,且不妨礙真絲綢原有的優良品質,如手感、強力、染色性能等。
對真絲綢的阻燃可追溯到二百多年前,當時人們將真絲浸漬錫酸鈉溶液或硼砂、硼酸混合液,然后烘干來進行阻燃。整理后手感柔軟,但不耐水洗。2O世紀5O年代,有人曾用棉上阻燃效果較好的THPC(四羥甲基氯化膦)采用軋烘焙法處理真絲。整理后阻燃性能較好,有一定耐洗性,但致使真絲手感發硬,且有一定程度的泛黃。此后日本利用有機錫化合物對真絲進行阻燃處理,不燃的錫酸較多地沉積于纖維空隙內,從而阻止了火焰的傳播而達到阻燃效果且不影響真絲手感。這類有機錫化合物有單甲基三氯化錫、單乙基三氯化錫、單丁基三氯化錫。這三種有機錫化合物均可溶于水,研究發現,隨著烷基的增大,阻燃效果明顯下降。8O年代中期,w.B-ACHwAL等人通過研究指出,采用尿素磷酸鹽U4P經浸軋一烘燥法處理真絲后,可獲得較高阻燃性,此時測得含磷量為l%,整理后氧指數達
28,強力損失適中,手感及染色性能均未受影響,耐干洗牢度良好,但水洗牢度不夠理想,這可以通過金屬鹽(如鈦鹽或鋯鹽)后處理來解決。也有人采用溴化雙酚A的衍生物經軋烘焙法對真絲進行阻燃整理,發現只用溴化雙酚A對絲織物進行整理,阻燃耐洗性不佳,這是因為該阻燃劑是水溶性的,且不與絲纖維發生鍵合反應,又不能自聚,故不耐洗。為改善這一缺陷,可用六氟鋯酸鉀后處理,實驗證實,處理后可達半永久水平閽。
目前有關阻燃效果報導最好的是20世紀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