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膜法
“膜”從實驗室走向大規模工業應用僅有50年,國內對膜的研究目前多限于已經成熟的膜產品的應用研究。有學者將聚砜超濾膜用于腈綸廢水(熱拉伸廢水、水洗機廢水)的處理上,并用超濾膜及反滲透膜處理腈綸廠污水,結果表明:經過超濾處理后的熱拉伸水COD大大降低,可回用;經過超濾處理后的水洗機廢水可直接回用作水洗機用水,并將超濃縮液沉淀回收聚丙烯腈聚合物[17]。但試驗中聚丙烯腈粉末附著于超濾膜的表面,膜的污堵嚴重。超濾+反滲透膜處理超濾水,如果有超濾膜的前處理,短時間內,反滲透膜通量不變。聚砜超濾膜、反滲透膜和納濾膜都是有機高分子膜,應用于這種高懸浮物有機廢水的可行性還有待考察。另外腈綸廠的熱拉伸廢水、水洗機廢水的量所占的比例較少,膜的維護成本較高,其經濟性需要考察。用納濾膜處理聚丙烯腈生產廢水也有人研究過[18]:用FT-50納濾膜,二級處理,出水COD可以降到83 mg/L,濁度2NTU,電導率50μs/cm,檢不出SS(懸浮物)。雖然處理后可用于丙烯腈生產過程中的沖洗用水,達到廢水循環使用目的,但作者也沒有考慮納米濾膜的使用壽命問題。還有學者[19]采用疊片式過濾器+超濾+反滲透膜集成技術處理腈綸洗滌水,發現經過反滲透處理后的COD在60 mg/L左右,不隨進水而變。因為有機廢水中有機溶劑殘留對膜壽命的影響,將有機膜用于有機廢水處理方面的報道還是較少,尤其是腈綸廢水中大量懸浮物能夠很快造成微濾超濾膜的濃差極化,目前為止還沒有用有機膜工藝處理腈綸廢水的工程實踐。
2干法腈綸廢水的生化處理研究生化處理是降解小分子有機物的有效辦法,近年來學者們在培養高效工程菌、膜生物反應器以及厭氧反應的優化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研究。
2.1高效微生物處理
單一的活性污泥法處理干法腈綸廢水的效果不好,因此有學者[20]針對干法腈綸廢水富集馴化了一種高效硝化細菌,對生化處理后的干法腈綸生產廢水進行了試驗,結果表明:該菌能適應干法腈綸生產廢水中的難生物降解物質,并有效去除廢水中的NH3-N。啟動期DO(溶解氧)呈現“高-低-高”的變化,運行期污泥增長速率呈現“S”型變化;進水NH3-N負荷升高時出水NH3-N能維持在5 mg/L以下,而且進水COD負荷升高時,NH3-N去除率能始終高于96%。研究者建議在現有干法腈綸廢水生化處理末端外接硝化反應裝置。但目前該方向的研究報道不多。
2.2膜生物反應器
膜生物反應器(MBR)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由膜過濾取代傳統生化處理中二次沉淀池和砂濾池的生物處理技術。有學者[21]采用填料式缺氧-好氧膜生物反應器工藝處理干法腈綸廢水,結果表明:MBR處理干法腈綸廢水的出水水質穩定,對進水水質、水量的變化有較強的耐沖擊性。但是由于干法腈綸廢水可生化性差,且NH3-N高,缺氧段反硝化作用及好氧段硝化作用存在缺少碳源和堿度的問題。也有將序批式膜生物反應器組合內電解-Fenton氧化處理干法腈綸廢水的報道[22],結果表明,內電解-Fenton組合工藝將COD從1 328 mg/L下降到369 mg/L,出水采用膜生物反應器處理后,出水COD能降到61 mg/L。該方面的研究都未考慮經濟可行性,當然相關工作也是處于實驗室研究階段。
2.3厭氧反應的優化
厭氧反應適合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一些學者針對干法腈綸廢水進行了單相和兩相厭氧反應的優化研究。有學者[23]考察了單相和兩相厭氧方法對含有硫酸鹽和難生物降解物質干法腈綸廢水的處理效果,結果表明:兩相厭氧比單相厭氧COD去除率高,運行穩定,硫酸根干擾小,且能明顯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還有學者[24]將絮凝處理后的廢水分別用單相和兩相厭氧處理,結果表明單相厭氧COD的去除率在7.5%~35.0%之間,且波動幅度較大;兩相厭氧去除率在31.5%~41.0%,去除率較穩定。在工業應用中只需將現在的厭氧并聯處理系統改為串聯方式即可,實施方便。為解決硫酸根對厭氧的不利影響,有學者[25]考察了直接空氣氧化和空氣催化氧化(加入不同劑量的錳金屬離子)對干法腈綸廢水中SO3 2-去除率的影響,結果表明:
空氣催化氧化對亞硫酸鹽的處理效果好于直接空氣氧化,對亞硫酸鹽去除率可達到90%;錳金屬離子催化劑在起催化作用的同時絕大部分被氧化為二氧化錳難溶物,該難溶物與水中的有機懸浮物一起被后續的過濾設施截留,不會影響后續處理過程及出水指標。
總之,腈綸廢水中的聚合物是含CN-的化合物,多數文獻中對氰化物的生物降解研究表明,氰化物能夠被降解,而且這是一個環境友好的轉化過程。比如用生物處理金屬氰化物過程中,微生物將與金屬鏈接的CN-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氨,同時自由的金屬離子被生物膜吸附或從水溶液中沉淀出來。但是微生物不能利用和分解大分子物質,因此對腈綸廢水中的聚合物是沒有直接降解能力的。只有最大限度去除廢水中的聚合物,干法腈綸生產裝置的厭氧-好氧-生物-活性炭工藝組合才能發揮作用。
3其它方法近年來還有學者對微波方法[26]、光催化氧化[27]進行了探索,認為微波法和光催化氧化能夠提高干法腈綸廢水的可生化性;也有一些專利技術[28-31],有的屬于小試研究,有的工業化后效果不佳。如中國石油撫順石化公司腈綸廠污水處理工藝由1990年的生物厭氧(A)-生物好氧(O)工藝,改造為化學氧化(鐵碳內電解)-混凝沉淀-缺氧-生物流化-硝化-生物碳處理,但是運行效果仍然不佳。對干法腈綸這種嚴重污染環境的技術,發達國家已經將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無論是技術本身的改造還是相關廢水的處理,都沒有相關報道。該技術的發明者———杜邦公司,90年代以后更是側重于發展功能化、環保化和高科技化的產品,退出了干法腈綸生產,目前為止也沒有解決環保問題的動向。和中國一樣,其他發展中國家,如印度、緬甸、俄羅斯等同樣面臨著干法腈綸廢水處理的難題,各國家目前只能降低排放標準和損耗。如白俄羅斯新布羅斯克POLYMIC工廠,擁有3種生產工藝路線,其中包括DMF干法、NaSCN法和改性腈綸三條路線,為了減少環境污染,嚴格控制物耗和能耗,特別是DMF實際耗量僅為28 kg/t產品,在紡絲機、水洗機、牽引機等機臺上部還安裝有吸風罩,并對風氣進行集中淋洗回收DMF。中國則是修改了干法腈綸廢水的排放標準以維持企業的發展。
<<上一頁[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