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中央政府設立紡織工業部這個機構,就是要盡快解決人民的穿衣問題。
紡織工業部當時根據建設需要,首先利用各紡織機械廠的基礎和分工,組織生產棉紡織成套設備。鄭州紡織機械廠分工生產清花機,青島紡織機械廠生產梳棉機,沈陽紡織機械廠生產并條機,天津紡織機械廠生產粗紗機,上海第二紡織機械廠生產細紗機,中國紡織機械廠生產織布機。
建國初期的清花機基本上是以西北機器廠的產品為雛形,再參照英國潑拉脫公司的樣機,后來參考蘇聯的以及從瑞士立達公司進口的機型,通過自己的消化吸收逐步提高的。末道清花機先是西北機器廠的老機型,后來是仿造蘇聯的機型,一臺機器由三翼打手、豪豬打手和梳針打手組成,棉網調整靠鐵炮和“洋琴”裝置,塵籠就有6個。后來才改為一個綜合打手,網的沖孔也由普通沖床改為現在的數控自動沖床。
抓棉機和給棉機中的喂棉開始時都是手工操作的。后來鄭州紡織機械廠與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合作,根據農場碾米的原理,研發成功圓盤式的抓棉機,風行一時。改革開放后,該機型又被FA006往復式抓棉機所取代。
梳棉機由青島紡織機械廠生產,后來擴大到鄭州紡織機械廠同時生產,開始是以日本豐田機型為基礎,稱為181型,后來發展到1181型、A181型,直到FA系列和現在各種型號的新型梳棉機。當時梳棉機的臺時產量只有5~7公斤,后來通過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開發,現在臺時產量已發展到近百公斤。
過去,清花機配臺多、流程長、效率低、勞動強度大,擋車工都不愿意干。1966年開始,清花與梳棉實現了連接,發展到現在都已采用短流程,形成了清梳聯合機,連續化生產產量提高,環境大大改善。
上個世紀60年代,上海第一紡織機械廠生產出國內第一臺A021型半精梳機,后來又發展到FA251A型精梳機,現在已有多種機型的精梳機,而且鉗次都在300次/分以上,還有與主機相匹配的不同形式的條卷機、并卷機和條并卷機。
并條機由沈陽紡織機械廠生產。從開始的一排多眼、重錘加壓牽伸,發展到現在多家生產的雙眼、多條輸入、搖架加壓,而且可配自條勻整、自動換筒,主機技術水平和棉條成品CV值指標接近國際水平。
SF3型粗紗機從鄭州紡織機械廠轉由天津紡織機械廠生產,開始為1271型,后來改為A454型,直到FA系列。過去的粗紗機牽伸、加壓、卷裝、升降成型都是靠重錘、差速裝置,用的是鋼錠翼,車速低,卷裝小;這些年來已經改為搖架加壓、牽伸,多電機分別驅動,電子控制張力和成型,鋁錠翼,托錠、吊錠并存。有的粗紗機已開始實施自動落紗和粗紗與細紗的連接,形成粗紗、細紗聯接系統。
細紗機的型號已先后提升過幾次,分別由上海二紡機生產的1291型和經緯紡織機械廠生產的1293型,后來發展到“A”字頭、再到FA系列、再到目前的企業自編型號自成系列,現在的細紗機包括多達1000錠以上的長車,車速20000轉/分以上,帶自動集體落紗等。緊密紡和賽絡紡技術和設備也已批量生產。
絡筒機的變化也經歷了四個階段。開始時是往復式絡筒機。1953年,以美國利松那公司的槽筒式絡筒機為樣機試制1332型成功。該機形成批量生產之后,由鄭州紡織機械廠轉由天津紡織機械廠生產。這種機型在批量生產時,在原型基礎上有了比較多的改動,比如車面、車頭箱等大件,原來是型鋼結構,我們沒有這么大的型鋼而改為鑄鐵件,跳動箱與紗架都是鋁合金壓鑄,我們沒有這么大的壓鑄機,都改為鑄鐵件。這類絡筒機一直沿用至今,當然在原型基礎上又有不少改進提高,包括可以配空氣捻接器、電子清紗器等,使用范圍也更加廣泛。隨著技術進步,半自動絡筒機已先后問世。最后青島紡織機械廠研制成功了集體傳動和單錠傳動的自動絡筒機,為后來青島紡織機械廠的引進技術、合作生產、實現國產化打下了基礎。
搖紗機原來由鄭州紡織機械廠生產,批量生產后轉由邯鄲紡織機械廠生產。由于當時技術能力的限制,搖紗機開車后的臨界速度問題長期解決不了,搖紗機做成了“搖晃機”,機械局技術處的科研人員經過研究分析,后來解決了這一問題?,F在的搖紗機都已采用了新型材料和先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