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筒印花法為蘇格蘭人T.貝爾所發明,1785年開始應用,迄今仍屬主要印花方法之一。印花設備的主要組成是一個大直徑的鑄鐵空心承壓滾筒,其表面包有10余層麻經毛緯的毛絨織物或包覆一層橡膠,是花筒壓印織物時增強彈性的背襯。背襯外套有一層環形無接縫橡膠襯布作為保護,橡膠襯布外又有一層棉或合成纖維織成的印花襯布,用以防止印花色漿對橡膠襯布的沾污。印花時織物和印花襯布相疊,相繼經過各只花筒和承壓滾筒之間的軋點印上花紋并烘干。然后根據色漿中染料的性質進行固色或顯色。最后將織物洗凈烘干,完成印花過程。電子雕刻又稱光電雕刻。我國在20世紀60年代末從聯邦德國進口一臺電子雕刻機。從此我國的花筒制作開創了電子化的新時代。由傳統的照相制版向電子雕刻制版轉變。電子雕刻技術有機電式雕刻、激光直接雕刻、激光燒蝕雕刻和電子束雕刻四類。其中機電式雕刻技術以其優秀的圖像復制品質,穩定可靠的雕刻質量,較高的雕刻效率得到廣泛的應用。
1滾筒印花
用刻有凹形花紋的銅制滾筒在織物上印花的工藝方法叫做滾筒印花,又稱銅輥印花。刻花的滾筒簡稱花筒。印花時,先使花筒表面沾上色漿,再用鋒利而平整的刮刀將花筒未刻花部分的表面色漿刮除,使凹形花紋內留有色漿。當花筒壓印于織物時,色漿即轉移到織物上而印得花紋。每只花筒印一種色漿,如在印花設備上同時裝有多只花筒,就可連續印制彩色圖案。滾筒印花具有花型輪廊清晰,地色豐滿,生產率高等優點,但因張力大,操作難度大,勞動強度高,而且印花套數受限制等缺點在生產上有一定局限性。它與圓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滾筒印花是下飄漿,圓網是上飄漿。也就是說滾筒壓力越大,顏色越淺(壓到織物內部),而圓網加壓后顏色會加深。這是下工藝的重點。滾筒印花的第一套色經過后面幾套色色輥的印制后呈現在布面上會很淺,只有最后那套色才與小樣深淺相同。也就是說如果印制四套色,顏色的深淺相對于小樣來說,會從四至一逐漸變淺,所以下工藝時要根據經驗逐一加深。這在圓網是不會出現的。當然,第一套色的線條是最清晰的。以上所述主要指活性印花,對于涂料要簡單些,需另當別論。
1.1滾筒印花機主要結構
(1)花筒:銅鋅合金為原料,按花形圖案腐蝕雕刻成一定濃度的陰紋,以容納色
(2)刮刀:有白鋼、藍鋼、不銹鋼三種,白鋼較硬(適于精細、云紋等花型),藍鋼較軟(適于大面積),不銹鋼耐化學腐蝕。我們常用藍鋼。刮刀順花筒運轉方向裝在花筒上面,它的作用就是用來刮除花筒上非花型部位的漿料。它磨的好壞,裝的角度(與花筒交角19-35度為宜)都直接影響印花質量。所以能操控好滾筒機的都是高水平豐富經驗的人。
(3)小刀:刮除花筒表面的花絨等雜質及表面殘漿,防止傳色。它逆花筒運轉方向裝在花筒的后面,對它磨刀的要求要低些。
(4)對花齒輪:滾筒印花機在軸的另一端裝有內外齒輪及傳動齒輪,就是靠轉動齒輪來調節花筒的超前滯后,以達到對花的目的。后來用電動等方式,降低勞動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