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塵籠負壓 塵籠的負壓決定了正壓力N(吸力)的大小及紗條與塵籠的接觸狀態。負壓增大,不僅使纖維與塵籠間的摩擦作用增大,凝聚加捻作用增強,而且可提高輸送通道內纖維的伸直與定向,有利于成紗條干,強力和捻度,但過大負壓會造成輸出困難。加捻區的負壓與塵籠內膽吸口位置,兩塵籠間隔距有關。
⒈塵籠內膽吸口的位置 塵籠內膽吸口的位置一般以其安裝角表示,如圖9-4-6所示。在等寬吸口的情況下, α對楔形區軸向負壓分布的影響都與吸口大小有關,當吸口較寬(10mm)時,α不會影響軸向負壓的分布形態,但負壓值隨α的增加而減小,當吸口較窄(2mm)時,楔形區軸向分布不勻,所以吸口寬度及α值不易過小,粗特摩擦紡紗機(如D2型)的吸口寬度一般為10~12mm,α取0°~2°,在紡較細特紗的摩擦紡紗機上,因紗條與塵籠接觸面小,且位于楔隙較小的位置,須條加捻需要較高的負壓,所以吸口寬度應小一些,一般為4~6mm,α選2°~5°。
⒉兩塵籠間的隔距δ 塵籠間楔形區內的負壓隨隔距δ的增加而減小,并影響塵籠內膽的最大負壓值,當δ由0增加到0.5mm時,膽內負壓最大值會下降28%,所以為了有效的利用吸氣負壓,δ應偏小為宜,δ應根據紡紗特數來選擇,一般紡粗特紗時δ取0.2~0.5mm,紡中細支紗時,δ小于0.2mm。
(四)兩塵籠的速差 當處于塵籠楔形糟中的凝聚須條被同向回轉的兩塵籠摩擦搓捻時,受到一只塵籠向上轉出的托持作用和另一只塵籠從上向楔隙轉入的擠入作用。為了避免紗條被楔入隙縫,在兩塵籠間卡壓,引起紡紗張力聚增或軋斷紗條,表面向上運動的塵籠速度應略高于向下運動的塵籠速度,即兩塵籠間應有速度差,速差可根據所紡線密度的大小在3%~10%范圍內選擇,粗特時大些,細特時小些,DREE—D2型摩擦紡紗機上兩只塵籠的速差為8%~10%,適當地提高兩只塵籠速差,有利于加捻效率的提高,但速差過大,會引起紗尾抖動或跳動,使握持加捻條件惡化,反而造成加捻效率下降。
(五)分梳輥的轉速 當喂入纖維量一定時,提高分梳輥轉速,有利于提高纖維的分離度,對成紗質量有利,但分梳作用劇烈,對纖維的損傷嚴重,所以分梳輥的轉速應根據原料的性能來選擇,當加工纖維線密度較小、強度較低時,分梳輥速度可小些,反之可大些。
<<上一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