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漿紗機后濕分絞與機前復分絞,是指在漿紗機后漿槽與烘房之間設置了一套漿紗濕分絞裝置;然后又在漿紗機前原干分絞裝置與伸縮筘之間再增設了一套分絞裝置,因而被簡稱為漿紗機后濕分絞與機前復分絞(又稱小分絞)。漿紗機后濕分絞和機前復分絞裝置是經紗上漿工藝過程中,兩個重要的工藝裝置。它是以上漿經紗所選用的纖維材料,經紗號數及織物的總經根數等為依據,在選擇合理漿料與配方;選擇合理上漿工藝參數;良好的漿紗機械狀態及正確操作的條件下,而取得的良好的上漿質量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和優化漿紗質量的兩項關鍵性的工藝技術措施。這兩項工藝技術措施,對提高經紗上漿質量,尤其是對化纖純紡紗線,或化纖與其它纖維混紡紗線,對高密織物經紗和噴氣織機織造所用經紗上漿質量的提高和優化至關重要。
據筆者了解,目前在我國棉紡織行業中,特別是在一些中小型紡織企業中,對這兩項工藝裝置的作用,還沒有足夠的認識,還沒有認識到它對提高漿紗質量,乃至提高織物質量和織造生產效率的重要性。因此,還有必要再對其進行一翻研究與探討。
1漿紗機后濕分絞
1.1漿紗濕分絞的作用及使用中存在的問題
漿紗機后濕分絞裝置,除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我國自行研究設計生產的G142-140型漿紗機,和改革開放后從國外引進的貝寧格漿紗機沒有使用以外,幾乎所有的國產漿紗機和從進口漿紗機都采用了漿紗機后濕分絞裝置。
漿紗機后濕絞裝置是由若干根濕分絞棒、支撐托腳及變速傳動機構等組成的。它安裝在漿槽與烘房之間。漿紗上機時,由漿紗值車工在整經大軸與軸的片紗之間放入一根濕分絞線,當開機后經紗片行至濕分絞裝置處,再由人工把濕分絞棒穿入,將片紗分成若干層,然后平行進入烘房對漿紗進行預烘。
生產實踐表明:漿紗濕分絞棒對濕漿紗表面具有很好的“抹紗”作用,使漿液在紗的表面涂抹得更均勻,這樣濕漿紗平行進入烘房后經過預洪,漿紗的水分被迅速蒸發,漿膜很快定型并趨于完整,漿紗毛羽貼伏,表面光滑,減少了烘干后機前干分絞的阻力,對保持漿膜的完整性,減少漿紗的再生毛羽,減少落漿落棉,提高漿紗質量和漿軸的完好率都十分有利。
1.2漿紗濕分絞裝置使用中存在問題的分析
目前在我國棉紡織行業中,有一些企業不愿意使用漿紗機后濕分絞裝置;有一些企業即使使用也是用一用,停一停,剛開始上機時使用,中途遇到問題就取掉不用了。
分析其原因,除了這些企業的領導和員工在思想上,對濕分絞的作用及其對提高漿紗質量的重要性還缺乏足夠的認識以外。客觀地講,目前我們使用的漿紗機后濕分絞裝置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濕分絞棒表面容易聚積漿皮,運行時間一長,漿皮越積越多,若不及時清除,會造成漿紗斷頭,影響漿紗機的正常運行;二是漿紗斷頭后纏繞在濕飛絞棒上,值車工處理斷頭時操作極不方便,費時費力。上述兩個問題形成的原因是:
(1)漿紗機后濕分絞裝置的位置設計安裝的不當。它與烘房的距離太近。由于高溫烘房的烘烤,濕分絞表面的水分很容易蒸發,積聚它上面的漿液很容易結成漿皮;
(2)濕分絞棒的表面與濕紗片接觸不良。從理論上講濕分絞棒的弧形表面與片紗的接觸應該是線接觸,如果濕分絞棒的位置過高而與片紗的接觸成為弧接觸,那么由于接觸面大就很容易把片紗上的漿掖刮下來,積聚在一起形成漿皮;
(3)調漿與上漿的工藝參數選擇的不當。如漿液的粘度過大或壓漿輥的壓太小,都會使漿紗帶漿過多,在通過濕分絞棒時也很容易把漿紗表面的漿液刮下來,形成漿皮或造成漿斑;
(4)濕分絞棒表面的線速度與漿紗運行的線速度的比值設計不當。如國產G142-180型漿紗機兩者的比值在1∶10~1∶20的范圍之內,線速度的比值過大,漿紗的運行速度太快,而濕分絞棒的速度太慢,也容易使漿液聚積在濕分絞棒的表面而結成漿皮;
(5)濕分絞棒的運行不平穩,有停頓現象或表面不光滑,有毛刺、凹坑,或不直,有彎曲等都會使漿液積聚在濕分絞棒的表面形成漿皮。
1.3漿紗濕分絞裝置的改進及操作者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3.1濕分絞裝置的改進措施
(1)采用冷卻式濕分絞棒。為了預防漿液聚積在濕分絞棒的表面形成漿皮,目前比較好的措施是采用水冷卻的方式冷卻濕分絞棒,使濕分絞棒的表面溫度降低。這樣從漿槽出來的受濕熱漿紗,通過濕分絞棒時,由于溫差在濕分絞棒的表面結成一層雨露形成一層水膜,這層水膜表面非常光滑,不但具有很好的防粘作用,能有效地防止漿液聚積形成漿皮,而且能使濕分絞棒的“抹紗”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有利于漿膜完整,毛羽貼伏,這項改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如有企業在使用的雙槽漿紗機上,每個漿槽加裝了3根濕分絞棒,并增加了冷水制冷機,使其通過濕分絞棒內腔時,水溫在17℃左右,降低濕分絞棒表面溫度,當剛從漿槽出來的熱漿紗接觸的低溫濕分絞形成溫差,從而達到在濕分絞棒上結露,不僅提高了毛羽的貼伏率,而且解決了漿液結皮的問題。
有企業對引進的S432WN型祖克漿紗機的濕分絞裝置進行了改進,將原濕分絞棒單獨傳動電機部分拆除,利用烘筒傳動鏈條加一過橋輪帶動濕分絞棒傳動,又將濕分絞及兩端支撐座加以改造,連接上水管,讓冷水從濕分絞棒內腔通過降低濕分絞棒表面溫度,當由漿槽出來的熱紗片通過濕分絞棒時,由于溫差的原故,在濕分絞棒表面上結一層水露,使紗片與濕分絞表面非常光滑,濕分絞棒的“抹紗”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使漿紗毛羽伏貼,漿膜完整度提高。改造后由于漿紗質量提高,噴氣織機的生產效率,由原來的50%提高到90%以上。
(2)改進濕分絞棒傳動方式。目前國內外漿紗機后濕分絞棒的傳動方式有三種:第一,同步傳動,即傳動通過漿紗機的邊軸或烘筒進行傳動,其速度隨漿紗的線速度變化而變化,濕分絞表面線速度與漿紗線速度的比值是恒定的;第二,單獨傳動,即采用單獨電機通過變速器傳動濕分絞棒。這種傳動方式濕分絞棒的線速度是固定的,其比值隨漿紗的速度變化而變化;第三,采用液壓馬達傳動,就是通過液壓馬達直接傳動濕分絞棒。這種傳動方式濕分絞棒的線速度完全由人工進行控制其大小與漿紗線速度的比值也是變化的。如果需要采用后兩種傳動方式,那么,濕分絞棒與漿紗線速度的比值以0.35~0.6∶1為宜,生產實踐表明:濕分絞棒的傳動還是以漿紗機的邊軸或烘筒直接傳動的方式為好。
(3)合理使用濕分絞棒的根數。漿紗機后濕分絞棒的使用根數總的原則是由織物的品種、紗線的號數、上漿工藝及使用的漿料的情況而定。如有的企業生產滌棉產品,通過試驗認為:滌棉紗上漿濕分絞棒采用三根較好,在織機上能取得較好的開口清晰度,清晰度率達到了52%。近年來有的企業認為:多用幾根濕分絞棒比較好,傾向于采用多根濕分絞棒,以提高漿紗漿膜的完整率,但是,究竟用幾根比較好,還要根據織物品通過試驗來確定。
1.3.2操作者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要不斷地提高漿紗值車工的思想認識,充分認識漿紗機后濕分絞,對提高漿紗質量好的重要性,要有為后道工序的生產服務的思想,要樹立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讓給別人的胸懷全局的思想;
(2)漿紗值車工機后巡回時認真檢查濕分絞的運行情況,發現有纏紗要及時處理;對濕分絞棒兩邊聚積的漿皮及時清除,保證其正常運行;
(3)加強對濕分絞裝置的維護保養,防止發生機械故障;濕分絞棒要平直、光潔,每逢了機要把濕分絞棒取下進行徹底清洗。
2漿紗機前復分絞
漿紗機前復分紗就是在漿紗機原有機前干分裝置與伸縮筘之間再加裝一套分紗裝置。這套裝置是由左右兩個托架與數根直徑較細的復分絞棒組成的。漿紗機前復分絞棒使用的根數多少,是由漿紗上機時,使用整經大軸的數量而定,即有幾只整經大軸,就用幾根復分絞棒。每只整經軸上的復分絞線,是每只整經軸在整經機上開始整經時,由整經值車工穿入片紗中,將每根經紗分開。當經紗進入漿槽上漿以后,經烘房烘干運行至車前復分絞裝置處,再由漿紗值車工按復分絞線的位置,穿入復分絞棒,即可在漿紗機運行中將漿紗順利的分開。
[1][2]下一頁>>